釔 90 微球體體內放射治療(Yttrium 90 SIR Spheres Therapy)
臺北榮總為肝癌患者提供新療法 - 釔 90 微球體體內放射治療
臺北榮總於 97 年 1 月引進「釔 90 微球體 - 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提供肝癌末期或其他癌症轉移至肝的患者新希望。釔 90 微球體直徑約為頭髮的三分之一,會栓塞停留在供應肝腫瘤養分的動脈微血管中,並在肝腫瘤附近進行約兩個星期的放射線照射,以近距離(β 射線組織穿透距離平均 0.25 公分)高輻射劑量(超過 120Gy)殺死肝腫瘤。由於是選擇性針對肝腫瘤進行照射,相較於傳統體外放射治療,釔 90 可能會將傷害正常肝細胞的問題減至最低,多數病患只要進行一次療程即可。
本院擁有完整的體內放射治療照顧團隊:放射線部、核醫部、放射腫瘤科、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腸胃內科、腫瘤內科等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參與,團隊醫師於每次治療前會針對病人之狀況進行跨科小組討論,並安排一系列檢查以篩選合適之病患、決定最佳劑量並擬定完整治療計劃。
臺北榮總釔 90 治療流程:
目前台灣衛生署已正式核准「釔 90 微球體」醫療器材字號,可常規使用在大腸、直腸癌遠處轉移肝腫瘤等適應症,只要醫院有釔 90 同位素使用執照及完善輻射防護計畫,不需要經過院內人體試驗委員會及衛生署專案的申請流程。
釔 90 治療前七~十四天需作核醫肝內鎝標記巨聚合白蛋白掃描(Intrahepatic Technetium MAA Scan)
以測定肝肺分流百分比,並依據 SPECT 影像計算出腫瘤與正常組織吸收比(T/N ratio),並確認肝臟的動脈結構,同時預先栓塞通往胃腸的側枝血管。治療前一天進行跨科劑量討論會,依據病人腫瘤與正常組織比率、肺分流百分比、肝功能及腫瘤大小以訂定最佳劑量。治療當天由放射線科醫師經由股動脈置入肝動脈導管,透過導管注入釔 90 微球體。
多數病患反應該療法副作用低,沒有一般動脈栓塞後嚴重疼痛、發燒及壓迫感的不適,多數病人僅於治療後一周內反應胃口不佳,於一個月內可恢復正常。雖給予腫瘤很高輻射劑量,但仍不致於傷害肝或周圍器官,引發其他重大副作用。
此療法於 2002 年通過美國 FDA 核准使用於大腸直腸癌之肝轉移,並於 2003 年通過歐盟之核准使用於無法手術切除之肝癌病患,目前多使用於多線化療失敗患者,另有多篇文獻證明第一線使用體內釔 90 放射線療法,可提升腫瘤反應率至 44%,3 年內之存活率也從原先之 6% 提升至 17%,全球也有許多「第一線」搭配化療之肝腫瘤治療經驗。
目前臺北榮總大部分病患屬於化療失敗、或其他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才求助該療法,但是「釔 90 微球體 - 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也並非適合每一位肝癌或肝移轉的患者,必須由釔 90 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的膽紅素、肝功能指數、肝臟血管結構、肺分流率、體能狀況及腫瘤血管性等。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