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乳癌治療
:::

年輕型乳癌

年輕型乳癌

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 曾令民醫師

 

自民國95年起乳癌就一直名列台灣女性第一好發的癌症。民國104年新診斷乳癌個案超過12000人(不含原位癌2441人);發生率由民國69年的每十萬女性11.72人到104年的每十萬女性104.92人,所以乳癌是現今婦女醫療保健及癌症防治的重要課題。

 

除了近20多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年年上升外,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歐美少十歲(民國103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4歲),小於40歲的乳癌患者比例為16.6%(美國是8%);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患者比例為9%,是美國的4.5倍。

 

年輕乳癌一般被認為跟基因的遺傳或突變有關。根據西方的研究,乳癌人口中有5~10%與家族遺傳的基因BRCA1、BRCA2(抑癌基因)突變有關,但在台灣尚缺少大量基因篩檢資料。國內學者的研究認為年輕乳癌可能跟環境荷爾蒙的污染等等有關。

 

年輕型乳癌有何特徵?

由於年輕女性乳房較為緻密、易呈現結節狀,且受生理週期影響,自我及臨床乳房檢查不易,診斷上除了乳房攝影外更要依賴乳房超音波檢查。在美國的研究,35歲以下的年輕乳癌患者診斷時的腫瘤通常較大,多為第二、三期的乳癌,相較於年紀較大的族群,多為零期及第一期的乳癌。但是根據民國104年台灣癌症資料庫統計的結果,卻發現並無此差異。不管年輕或年老的乳癌都是以第一、二期最多。

 

過去西方的研究指出年輕型乳癌患者的預後較差(西元2010年之前的數據統計),這部分與較晚期發現、腫瘤較具侵襲性及較不好的生物特性(荷爾蒙受體陰性)有關。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年輕型乳癌的治療成績也越來越好。藉由民眾及醫療團隊的高警覺性使乳癌能夠早期發現;過去無法治療的特殊生物特性(HER2受體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如今已有成效良好的藥物治療;在近期的研究甚至發現(2010年後的數據統計),在已發生轉移的乳癌患者,年輕型患者有較好的預後。

 

年輕型乳癌的獨特挑戰

然而,年輕型乳癌患者正處於人生的不同階段,面臨著獨特的挑戰。這些挑戰及問題可能包括:

  • 乳癌治療可能帶來的更年期提早和性功能障礙
  • 生育問題:因為乳癌治療影響生育的能力和家庭計劃
  • 許多年輕女性正在撫養小孩,同時忍受治療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
  • 年輕乳癌婦女的社會心理問題,包括較高的焦慮和憂鬱症
  • 在診斷後懷孕後的安全性或可能性的問題
  • 乳癌相關手術和治療後對身體形象改變的擔憂
  • 無論是已婚還是單身女性的親密的問題
  • 由於工作問題導致經濟上面臨挑戰,缺乏足夠的醫療保險和癌症護理費用

 

總而言之,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較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的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民眾及醫療團隊都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相互溝通,才能提供年輕型乳癌患者較佳的照顧。

 

回乳癌治療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