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單位簡介

醫學工程部組織任務

       醫學工程部前身工務室醫學工程組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七月一日,於111年10月1日奉核准升格為醫學工程部。醫學工程係結合電子、電機、資訊、材料、化學、化工、機械、生物等工程專業知識與實驗技術來支援或處理生命及臨床醫學的問題,為綜合各學科運用的團隊工作。過去傳統的醫工業務重心專注在臨床作業的支援,針對醫療器材進行定期保養、故障維修,而隨著教育環境演進、科普知識廣披、3C科技爆發,使得臨床醫護、醫技,乃至於生醫基礎研究已不再簡易、單純,當今的臨床醫療已融入了高端電子、機電整合與數據鏈、資料庫等系統整合設備,臨床醫療人力也逐漸發展出醫療以外的斜槓能力,傳統的醫工業務思維,已不再滿足臨床支援的需求。

以本院為全國就醫首選醫學中心,未來的醫工業務應有以下幾個面向的發展:

一、醫學與工程轉銜:

       扮演「醫學」、「工程」良好的溝通橋樑,充分地轉化、融合兩種甚至是多種專業素養,讓臨床需求、工程實作能迅速媒合界接,使新創思維安全保存於院內不再任意流失,配合技轉單位在本院最大利益下協助各單位技術平移。

二、技術整合的平台:

       過去智慧醫療多停留在單項議題與寡頭的發展,很難有全面性的延伸擴散,智慧醫療、智慧醫院的論述很多,但真正實做到令人完全信服者寥寥可數,歸根究底問題的癥結還是在沒有建立跨單位、跨技術整合的平台,總感覺缺了甚麼,答案就是「醫學工程」,未來的智慧醫療、精準治療,除了靠傳統醫療器材廠商所提供的治療、檢查、造影設備以外,有更多是當下沒有題解又需要的醫療技術、器材,需要靠新創研發、實作驗證、雛型製作、臨床試驗,結合電子、資訊、3D建模、3D列印、AR/VR/MR/XR、資料庫、快速運算、5G通訊等多項技術,醫工與臨床進行專業對話、協商與實作的任務。

三、智慧醫療整合:

       智慧醫療發展目前而言尚稱初期,許多的智慧醫療整合性的器材或許不具規模也不多見,甚至有消失性商源的可能,需要靠醫工早期介入以做為落地服務後的即時支援,智慧醫材的保修維運,特別是本院自行新創研發的醫療器材,基於保有技術、樽節成本與維護醫院最大利益均需有這樣的能力。

四、提升醫療器材自修率:

       務實建立不好高騖遠的基礎保修人力,醫療器材管理法近期修正實施,其重點發展在於器材售後管理,要求廠商需在器材販售後進行追蹤,並且明定了三級召回規定,在院臨床醫工的器材保修範圍應更加謹慎,避免在器材不良事件發生時的責任釐清困擾,應加強在器材採購時向廠商爭取醫工之維保教育訓練,並取得合理的維保授權,建立良好的互信介面,有鑑於國內醫療器材廠商逐步朝貿易商化發展,甚至國外原廠也有國內分公司不進行維修的趨勢,再再顯示臺灣市場的弱勢,除了在設備採購時適時向需求單位提出廠商維修能力示警,及器材保固過後可能高額的維修費外,也在確實可自行施作的保修範圍充分進行訓練,務實地建立基層人力質量。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