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與大腸直腸癌關係
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 主治醫師 張世慶
自2006年起,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的首位,目前每年約有15000例的新增病例。大腸癌是多基因突變的疾病,基因為何發生突變?細胞複製時,基因物質也要複製,雖然基因物質複製是非常精確的,約10億次發生一次錯誤,但細胞中的基因物質約有30億個鹼基對,所以,細胞每複製一次,約有3個突變發生,而且這些自發突變多位於和基因表現無關的位置。除了自發性突變外,細胞曝露在某些物質也會造成突變的增加如輻射線、尼古丁等致癌物質。
人食五縠雜糧,經過消化昅收後,最後都由大腸排出體外,所以,吃進體內的致癌物質越多,大腸黏膜細胞發生突變的機率增加,發生大腸癌的機會越高。在一般情形下,大腸黏膜細胞約在人生的40-50年左右開始有瘜肉的出現,如果飲食習慣是偏向致癌物質較多的食物(如紅肉,過度烹調等),大腸出現瘜肉的年紀即會提早,傳統瘜肉多是因APC基因突變的結果,APC基因突變會造成WNT訊號異常,進而使得細胞複製速度加快。突變發生的機率也因此增加。如果家族帶有APC基因先天的異常,在青少年時期即會有許多大腸瘜肉的出現,稱家族性瘜肉症。
由瘜肉的出現到形成大腸癌,約須5-2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瘜肉細胞反復複製,死亡的過程。會累積許多的突變例如 Kras、p53等。Kras基因為致癌基因,當Kras突變後,細胞生長訊號的傳遞會加快,細胞複製及生長加快,造成瘜肉變大,結構異常。而p53為抑癌基因,負責基因發生問題時的清道夫工作,如修復受損DNA,如果DNA受損太嚴重,p53會啟動細胞死亡的機制。P53發生異常時,會發生DNA修復有問題,突變會快速增加,或是該死亡的細胞沒有死亡而癌化。大腸癌中基因發生突變的比例如下APC(80%), KRAS(40%), P53(45%),其他和大腸癌有關的基因異常還有 PI3KCA(15%), FBXW7(8%), BRAF(5%), NRAS(5%)等。另有約2%的大腸癌源自於家族基因修補異常。這一類病患因基因修補異常,基因突變增加,瘜肉出現到癌症形成約1-2年左右,且易有多發性癌症及特異的病理特性。
由於大腸癌的形成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因此,大腸癌的第一級預防在於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可以減少致癌物質堆積於體內,減少基因突變的發生,降低大腸瘜肉的形成。第二級預防,則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瘜肉)並切除,中斷癌形成的過程。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