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功能性神經外科簡介

兒童神外簡介標題圖
歷史沿革
 
  

功能性神經外科的領域主要在運動障礙、深部腦刺激、頑性癲癇外科治療、疼痛治療、立體定位加馬刀放射手術、及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研究重點為神經科學及臨床應用,特別是在巴金森氏症、癲癇手術、良性腦瘤、轉移性腦瘤、動靜脈畸型、及三叉神經痛等等。

    台北榮總功能性神經外科由潘宏基教授建立,潘教授於臺北榮民總醫院完成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訓練,於民國七十至七十一年至瑞典Karolinska醫院專攻腦部立體定位手術,學成歸國後於七十三年起設立體定位手術,造福國內病患。早期以傳統定位方法治療原發性顫抖,成效頗著,首開台灣的腦部功能性手術。民國八十二年台北榮總引進國內首部加馬機放射手術治療儀器,潘主任和鍾文裕主任於1993年成立加馬刀治療中心,是台灣第一台加馬機,也是東南亞第一台放射手術治療儀。台北榮總加馬機治療各類腦病灶的成果,深受國內及國際醫界之肯定,不但是治療經驗最多,也在這25年期間,累積了超過8000例的病例數、超過150篇關於加馬刀放射手術的研究論文、及多篇教科書章節。在這8000例中,動靜脈畸形及動靜脈廔管佔20%,血管瘤占5%,良性腦瘤占42%,惡性腦瘤占27%,此外三叉神經痛的病患有6%,這些病人治療後並未引起嚴重之併發症,多可回復到日常生活。多年的加馬刀放射手術治療,確實為深部腦疾病患提供一個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本院也將精益求精,以長年累積的經驗為更多的病患提供服務。

    九零年代起,除了血管及顱底顯微手術發展外,立體定位微創手術也逐漸抬頭,其中之一的立體定位晶片植入手術也在其中。劉康渡醫師於2002年赴美舊金山加州大學,師承 Philip Starr,學習深部腦電極微電極紀錄和深部腦電極置放術,帶回新的治療巴金氏疾病和震顫等方法。劉康渡大夫於2004完成第一例巴金氏症的深部腦電極置放治療,至2019年已成功植入約200位巴金森氏症病患。後續更針對dystonia, essential tremor, drug-resistant epilepsy進行深部腦刺激術,也對於慢性神經性疼痛病人,進行spinal cord stimulation等電生理刺激療法。另外,針對肌肉嚴重陣攣的腦性麻痺或脊椎損傷的病人,劉康渡大夫是第一位國內引進脊椎藥物幫浦植入手術,改善了病人生活品質。

    之後2009年楊懷哲大夫至美國Pittsburg大學、2013年李政家大夫至美國Virginia大學進修,接續之前的加馬刀治療、立體定位手術、疼痛控制、及聚焦超音波的治療及研究,除了有許多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國際多中心研究外,與北美及日本多中心的相關研究成果超過40篇。近20年的努力,台北榮總功能性神經外科的團隊有許多長期的影像學資料、多專科的團隊、及不同腦部疾病的病人族群,和神經放射科的合作之下,更是進一步發展人工智能,協助腦轉移瘤之快速診斷、預測聽神經瘤之疾病走向、及動靜脈畸型之併發症分群。功能性神經外科團隊未來將結合基礎研究、與陽明大學、交通大學在腦部影像包括DTI、DSI、及brain connectivity的電生理資訊,大力應用在臨床工作上。我們期望更能精進臨床的技巧、提昇腦部影像在空間、及時間的解析度。也配合在國際會議中、及頂尖神經科學期刊的發表,建立一個全台灣、全亞洲、甚至全世界的一流研究中心。

   
加馬機照片
。首。部。加。馬。機。
台北榮總照片
。台。北。榮。總。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