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腦部加馬機(Gamma Knife)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醫療教學標示圖
  腦部加馬機(Gamma Knife)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台北榮總 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 潘宏基
 
一、綜合說明

「加馬機」是目前神經外科最尖端、先進的醫療設備。它的特點是治療精確、安全,並且療效良好。以前在腦內深部的病灶,必須經開顱手術才能治療;現在若採用加馬機療法,可在不流血,沒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就得到醫治。病人住院僅數天,很快回復日常作息,不必恐懼開刀的痛苦,所以是相當人性化的療法。

「加馬機放射手術」在瑞典發展至今已有30年,累積甚多治療經驗。目前全球各地接受加馬機治療的人數已達近三十萬人,其中約1/4為腦內動靜脈畸形,其他為各種良性及惡性腦瘤,及一些神經功能性疾病,如三叉神經痛等。加馬機對動靜脈畸形的療效最為顯著,可有70~80%左右的治癒率。對一些深部小腦瘤,則可使其萎縮或控制其成長,長期控制率約90%。其治療對象,一般以直徑3公分之內的腦內病灶為原則,所以較小的腦內病灶,較適合用加馬機治療。

二、治療原理

加馬機放射手術的原理,是先用磁振掃描(MRI)及立體定位術(Stereotactic Method),精確的找出腦瘤的三度空間座標。病人頭部依座標值固定於加馬機的頭盔上,頭盔上方則另有一圓形的頭罩,內置201個鈷六十射源。醫師經電腦計算照射部位及劑量後,於控制室啟動加馬機發射201道光束,集中瞄準照射到腦瘤上,使腦瘤細胞逐漸退化,達到治療的目的。因為加馬機為局部定點聚焦的高能量放射治療,所以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甚低。

三、加馬機放射手術之適應症

加馬機適用於治療腦內深部較小的腫瘤及血管異常病灶。腫瘤包括腦膜瘤、聽神經瘤、顱咽瘤、腦下垂體瘤、部份神經膠質瘤,及惡性轉移性瘤等。血管異常病灶包括動靜脈畸形及血管瘤等。上述病患的篩選須經醫師會商後謹慎選擇,以較小病灶(三公分)及手術困難或危險性高的病灶為優先治療的對象。

四、台北榮總加馬機治療現況

台北榮民總醫院為服務病患及提昇國內醫療水準,於民國82年引進國內首台加馬機。十年間本院已治療約二千位腦疾病患。據統計91年底1934 位病人中,動靜脈畸形為465例(24%),動靜脈瘺管(177)例(9%),海綿血管瘤(121)例(6%),良性腦瘤(742 )例(38%),16%屬惡性腦瘤,另7%為三叉神經痛。治療本身僅需一天即完成,病人不需接受全身麻醉,亦未引起危險之併發症。治療後,病人大多於第二天即出院,回復日常生活或上班、上學;但需定期回門診追蹤檢查,以觀察療效。

本院已擬訂詳盡的追蹤檢查程序,以評估治療結果。經十年多來定期延續的觀察,我們發現加馬機的安全性甚高,且療效良好。在動靜脈畸形病例中,182例已接受治療後第二年的血管攝影檢查,其中85%證明已完全治癒,其它病人仍存部份小病灶,但仍可接受第二次治療。在追蹤期大部份病人的神經症狀進步或維持原有功能,產生神經後遺症者只佔2.6%。

在良性腦瘤方面,腦瘤大多顯示縮小或不長大,其長期控制率超過90%。在癌症惡性轉移瘤方面,腦瘤縮小較為快速,於術後一、二星期即顯示臨床症狀改善,病人的生命存活期亦可延長。三叉神經痛病患大多在數星期至數月即緩解症狀,不需長期藥物治療。

五、結論

加馬機定位放射手術為目前腦內最先進的醫療方式。其精密度及完善的治療計劃使病人可在安全、可靠的情況下接受治療。本治療的對象為腦內深部較小的病灶。此類病患若經傳統開顱手術療法,可能冒較高的危險或產生較嚴重的後遺症。加馬機治療適可彌補傳統手術的缺點,而使病人受惠良多。本療法的缺點是病灶不可太大及術後病人需經較長期的追蹤,但經醫師謹慎選擇適當的治療對象,加馬機可發揮極大的治療功效。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