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淺談自律神經失調與失眠

淺談自律神經失調與失眠

文/精神醫學部社區復健精神科暨睡眠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林韋丞

     人體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與周邊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中樞神經系統包含大腦與脊髓,而周邊神經系統則包含體神經系統(somatic nervous system)與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自律神經系統又可區分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以及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其中交感神經系統會增加警覺度與能量的消耗,使心跳、血壓、血糖和腎上腺素上升,就如同一部汽車的油門,可以讓汽車引擎運轉順暢而讓車子向前衝刺;副交感神經系統則為放鬆及儲存能量、降低心跳、血壓,就如同一部汽車的剎車,可以讓車子停下休息。如此的油門/剎車系統的相互協調配合得當,就可以讓汽車在繁忙的車陣中,以最安全最有效率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倘若協調不好,該踩油門時油門不給力,該踩剎車時剎車失靈,如此一來,車子就很容易出毛病了。同樣的,在人身上的自律神經系統(交感/副交感)一旦失調,該清醒時昏昏沉沉無法好好做事,該睡覺時睡不著失眠,無法得到休息,身體就很容易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包括頭痛、心悸、胸悶、耳鳴、渾身不舒服甚至認知功能下降記憶力變差等。許多病患因此到處求醫,檢查結果都說正常,進而轉介至身心科評估。

     失眠常見於女性、有臨床疾病或是精神疾患的患者、中老年人以及輪班工作者。另已知失眠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憂鬱症等疾病有相關。失眠常伴隨著生活品質的下降以及情緒困擾,並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況,出現昏沉、疲倦,缺乏專注力等影響,且可能因為前晚睡眠品質不佳,造成曠職或遲到等,造成個人生產力下降、失能的情況。現行的失眠診斷,多建立於病人主觀的陳述。根據最新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修訂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針對睡眠疾患的診斷標準為:難以入睡 (30分鐘內無法入睡)、難以維持睡眠 (睡眠中清醒時間超過 30 分鐘)、清晨早醒 (凌晨就醒來且無法再入睡)等,並因此出現日常生活功能的損害。每週發生 3-4晚,持續至少三個月以上。

     失眠之成因現今尚未明確,多數研究支持可能與生理及心理過度興奮 (hyperarousal) 有關: 研究發現失眠患者夜間睡眠時退黑激素(melatonin)分泌量減少、壓力荷爾蒙(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cortisol)夜間釋放量顯著增加、整體代謝率顯著增加、核心體溫(core body temperature)升高、腦波高頻波 (high frequency EEG)活性較高、睡眠心率及交感神經活性顯著較高等現象。在過去的研究發現,人在清醒時以交感神經活化為主,睡眠時則交感神經活性會降低,而以副交感神經活性占優勢。因此,失眠病患的自律神經系統通常是失調的,若想知道失調的程度,則必須接受睡眠多型性檢查以及自律神經檢測。

台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睡眠多型性檢查電腦中控室

林韋丞  醫師

現職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社區復健精神科暨睡眠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  總醫師

台北榮總員山分院精神部 主治醫師

美國哈佛醫學院布里翰婦女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研究醫師

中華民國睡眠醫學會專科醫師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