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淺談高山症

淺談高山症

趙恒勝醫師

愈來愈多的民眾喜愛出國旅遊,除了常見的都巿、名勝觀光外,野外遠征,山地旅行或到高原健行都是現在熱門的路線。高山症就變成了常見的旅遊健康議題。在高山上,許多自然環境都不一樣,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溫度、氣壓和氧氣濃度。每上升一百公尺,溫度會下降攝氏0.6度。在台灣的最高峰,玉山,氣壓約只有地面上的三分之二。氣壓決定了氧氣濃度,我們吸入的氧氣也減少為地面上的約60%。西藏高原平 均高度在四千五百公尺上下,氧氣約為地表的一半;如果是到世界最高峰,聖母峰,氧氣可能就只有地面上的三分之一不到。在如此低的氧氣供應之下,很多人都會出現許多不適應的症狀。其實,超過2500公尺以上就容易出現高山症,高山症包括了三個不同程度的疾病: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和高山腦水腫。超過海拔2500公尺即有發生高山症的可能。其診斷是採用“急性高山症評估表”。輕度症狀包含了頭痛、頭暈 、噁心、厭食、失眠、全身倦怠、周邊水腫等。而中度症狀則有嘔吐、無法緩解的頭 痛、尿量減少、乾咳、多痰咳嗽等。如果有意識改變、步態不穩、休息時呼吸困難、 肺部聽到囉音、及發紺,則是出現了重度症狀。意識改變、步態不穩主要是因為高山腦水腫。而呼吸困難、肺部聽到囉音、發紺甚至是咳出帶有粉紅色血絲的痰液則是發生了高山肺水腫。出現這兩類症狀,致命的機會就會大大的提高。任何人發現有高山 症都不應繼續上攀!若輕視高山症的威脅而勉強上攀,便會引發更嚴重甚至致命的肺水腫和腦水腫。 

雖然有些藥物可以改善高山症的輕度症狀,甚至還可以服用Diamox來預防,但是出現中度到重度的高山症症狀時,最好的處理方式是立即下山,愈低愈快愈好,千萬不要拖延,更不要花時間等候救援,除非環境實在太惡劣或身邊隊友亦無法行動。除非經醫生診斷,否則切忌把出現在身上的徵狀當成是其他原因(如傷風、感冒、缺乏睡眠等)所致。另外,氧氣的使用也可以改善症狀,但是不適合拿來當作常規使用,因為如此反而會掩蓋症狀。 

近年來,國內持續推展”攀登十大名山”及”觀光倍增”計劃,而台灣山脈的特色是起伏大、上升快。甚至我們有公路可以在四小時內,由平地到3000多公尺的合歡山。每年都有人在國內高山中發生嚴重甚至致命的高山症,然而只要受過簡單的高山症教育,幾乎所有嚴重高山症都是可以避免的。熟悉高山症狀,及早發現,遵守處理原則是預防高山病和山難最重要的方法。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