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 追蹤策略與治療時機
撰文/廖映庭醫師(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治醫師)
潘聖衛醫師(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治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馮嘉毅醫師(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由於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肺病的症狀有發燒、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準確的診斷對於追蹤和治療至關重要。
與結核病和其他多數感染相比,符合診斷標準的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炎並不一定都需要藥物治療。目前認為非結核分枝桿菌並不會通過人與人之間傳播,也沒有政策規定要進行通報或感染控制。考慮到多重藥物合併治療的療程長,也有可能出現藥物的副作用,臨床醫師須要針對病人本身其他疾病、病情嚴重度、影像學變化、以及菌種差異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判斷適合啟動治療的病人與啟動治療的時機。不過,完全根除非結核分枝桿菌有時仍相當困難,即使在長期治療之後,復發和再感染也可能會再發生。
針對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症的治療,首先需要確定疾病的確是由非結核分枝桿菌引起,而非僅僅是純粹的寄生現象。若僅為寄生,與病人的臨床症狀與疾病無直接相關,則可先進行觀察。但若一旦確定為非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肺部疾病,治療期間則可能需要長達一年半以上,才能確保有足夠的療效。
啟動治療前後的追蹤策略包括定期的臨床症狀評估、血液檢驗、痰液檢驗及培養、放射影像檢查(如胸部X光、電腦斷層),以監測病情的進展和評估治療效果。一般來說建議至少每6~12個月進行一次痰液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以確定有足夠的時效,間隔太長時間的追蹤如果導致病情嚴重度上升,也可能會增加後續治療的成功率
啟動治療的時機因人而異,但一般來說,高致病性的菌種 (如鳥形分枝桿菌、膿瘍分枝桿菌、堪薩斯分枝桿菌)會更建議進行治療,此外,本身免疫功能不良的病人族群、追蹤期間出現症狀與影像學上的惡化、影像學上有明顯開洞性病灶,痰液高細菌量(抗酸性染色高價數)等因素,都是臨床上應該慎重考慮啟動治療的病人。
除了藥物治療及定期追蹤外,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患者還應該注意一些生活方式上的改變,以幫助控制病情並促進康復;包括戒菸、保持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避免接觸可能引起感染的環境,以及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等。患者和醫療團隊應密切合作,以得到適時的診斷,建立最佳的治療方案,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