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醫療新知

<影像醫學教室>CT好還是PET好?你該搞懂的影像檢查!

發佈日期:
發佈者:核醫部
類別:醫療新知
點閱數:5311

          CT好還是PET好?你該搞懂的影像檢查!

核醫部大門

透過檢查儀器的進展,不論是醫生或是病人,對於疾病的發現與治療都有了更精準的計畫;但是一進到醫院,看到影像醫學科、核子醫學科,很多人都搞不清楚這兩者有甚麼不同;特別是核子醫學科,更背負了輻射線的原罪。到底這兩者有甚麼不同呢?我們特別請到醫生來說清楚講明白。

一般人最常碰到的檢查就是X光、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亞東醫院影放射部主任曾旭明說,基本上這些檢查科技都是隨著電腦的進步逐漸演化。「這是因為透透過電腦大量運算的結果,才能計算出正確的影像。」

曾旭明指出,X光與斷層掃瞄都是使用同一種放射線,透過穿透人體密度的不同取得影像。「但是X光是拍照瞬間輻射量最高,而CT則是採環繞式攝影,所以輻射劑量會比單張X光片高很多。」CT適用於很多檢查,包括軟硬體組織,必要時也會施打顯影劑,做出更仔細的判別。

至於核磁共振則是利用大磁鐵創造強度一致的磁場後,利用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內的氫原子產生共振現象,藉由接收不同組織內的原子核訊號,經由電腦換算獲得影像。目前核磁共振在軟組織的檢查上比斷層掃描效果更佳。

「在做核磁共振時,因為磁場的關係要特別注意金屬物不能靠近,我們就曾遇過手機壞掉、信用卡失效等等狀況。」曾旭明說,要做甚麼檢查是由醫師判定,以肝臟來說,第一線就是超音波,再來是斷層掃描,最後才是核磁共振。他也提醒,沒有甚麼檢查是萬能的,

除了傳統的影像攝影外,核子醫學其實才是所有檢查的先驅。台北醫學大學核子醫學部主任許重輝說,核子醫學最早是從碘131治療甲狀腺癌開始,台灣核子醫學的開端要追溯回1960年代。「那時候要檢查肝炎的抗體,都需要用核子醫學來做生化檢查。」後來抽血檢查方法普遍之後,就慢慢被取代。

核子醫學造影機

直到正子攝影PET機器出現後,核子醫學科才又重新搶回優勢。「正子攝影在癌細胞檢查上準確率相當高,成為新一代的檢查利器,現在更有正子加斷層、正子加核磁共振的機器出現,可以讓檢查更為精準。」許重輝這麼說。

「其實要區分基本上就是,如果是要打藥、吃藥才能做的檢查,就是屬於核子醫學科的範圍。」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楊哲銘這麼說。不過,他也說,現在斷層檢查也會施打顯影劑,不過這種顯影劑不是同位素沒有輻射,所以直接就可施打。

楊哲銘解釋,核子醫學的檢查事非常精細的,而且是功能性檢查,不是只有看腫瘤大小、位置。「以心臟檢查來說,CT、MRI或許細到看到血管賭塞的狀況,但是核子醫學檢查甚至連心肌細胞是不是還有作用都可以知道。」

楊哲銘強調,核子醫學科檢查所用的同位素雖然具有輻射線,但其實輻射劑量非常非常低,民眾其實不用過於多慮,當醫師安排核子醫學檢查時,一定是有特殊的需求,絕對是病情需要才會使用。(撰文:蔣仁人)

https://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396996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