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住院病患中醫會診輔助治療
臺北榮總傳統醫學科 吳大鵬 醫師
現今全球醫學發展,日漸著重將所謂西方正統醫學與各類傳統醫學加以整合。希望以不同視野,為各類疾病的患者,尋找到康復效果最佳,副作用最少的醫療方式。其中,中國傳統醫學,尤其被視為是重點中的重點。有鑑於此,「中醫住院」與「西醫住院中醫會診」這兩個項目,成為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努力推動的重要目標。
一方面,除了讓國內已獨力發展有成的中醫藥學,藉由與西方醫學的診療方式進一步協同合作,達到相輔相成的療癒效果,以厚植我們在這波全球醫學新趨勢中的軟實力。另一方面,由於國人對「中醫」的觀念僅止於門診,醫界也習慣只有西醫有能力照顧住院病人,加上健保開辦十多年來,連會診中醫都要自費,不開放健保。因此「中醫住院」的概念,不只需要對病人推廣,成為就診時的選項之一,醫療機構,也需要對此進行完善規劃,以期提昇良好的醫療品質。
在「西醫住院中醫會診」這個項目中,從近年來國內各醫學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發現,對照於僅使用西醫療法,若加入中醫會診共同照護這個步驟,確實對住院病人病情的改善,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
首先以腦中風為例。(1)中醫對於腦中風原因的探討,可分成幾個階段:
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風」學說為主,主張是由於「內虛邪中」所引起;唐宋以後,則多從「內風」的角度加以申論,如金代劉河間主張「心火暴甚」為其病因,稍後的李東垣則歸納出「正氣自虛」的意見,到了元代,朱丹溪則有「痰濕生熱」之見;而明朝張景岳另闢途徑,倡議「非風」之說,將「內傷積損」作為其理論依據;清代葉天士更進一步發展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為發病的機理;清末名醫王清任則以「氣虛」立論。(2)
由於腦中風成因複雜,歷代各家雖各有其理論依據,但亦不免有觀照不足之處,實際用於臨床辨證論治時,往往存在差異。為使診斷符合現代醫學必須具備客觀性、可計量性與重複性等標準,特根據王永炎等(1994 年)(3)所提出之「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再佐以多年臨床評估之經驗,將中風病區分為六種證型計為:風證、火熱證、痰證、血瘀證、氣虛證和陰虛陽亢證。不同證型總分最高為30 分,分數大於7者意味著該證型成立,7至14 分為輕證、15至22分為中度,分數高於23則視之為重證。
中醫對中風之治療,分方劑與針灸兩大類。
方劑類依據病徵與立論基礎不同,數不勝數。舉其大者:如張仲景《金匱要略》附方中載有續命湯;孫思邈所立之大續命湯、小續命湯、小風引散、秦艽散、續命煮散、小黃?酒、排風湯、大八風湯等;《千金翼方》裡之大三五七散、大排風湯等;《太平聖惠方》之續命散、天麻散、竹瀝飲子、烏蛇丸、烏蛇散、生地黃飲子等。各有效驗與對應之症,無法一一列舉。茲舉主張「氣虛」說的王清任用以治療偏癱的名方「補陽還五湯」來說,通過現代動物模式證明,其所能產生的正面效應,至少部份原因係經由調節NO來減少缺血-再灌流損傷的腦梗塞面積和神經缺損。(4)
用針灸方式治療中風,多以頭皮針為主。療效受病程影響極大,在急性期施行,效果最好;若到了恢復期,效果次之。頭皮針作用的機理,可能是改變了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使被出血刺激或血腫壓迫而受到抑制的腦神經細胞的興奮性逆轉,使腦出血後處於休克或休眠狀態下的神經細胞覺醒,以使神經細胞的興奮性迅速恢復和腦代償功能增加,促使腦電活動加快,並對中樞神經的傳導功能發揮促進作用;或通過擴張腦血管、改善微循環及增強中樞外週傳導功能,以改善血液迴圈狀態、調節生化代謝,而緩解免疫損傷等。(5)
中醫除了對中風住院患者有直接的療癒效果外,許多病患在接受住院治療的過程中,由於食慾變差,體力減弱,以致於達不到預期的醫療效果。對此,可藉由中醫溫和的天然藥材,增加食欲並調理氣血,減少患者的不適感,使有充足的體力,接受完整的療程。
現階段全民健保尚未將「中醫住院」納入為給付範圍,導致中醫住院的患者必須全部自費,所以人數偏低,使得中醫在臨床教學時,對如中風等某些病程接觸較少,不利經驗的傳承與累積。若能鼓勵西醫住院病人照會中醫治療,不但能將中醫理論用於臨床實踐,也可督促中西醫的互相切磋討論。雖然在中風住院病患的急症治療用上,仍以西醫為主,但當急症處理後,或遇到停滯期時,中醫長久的經驗累積,也可扮演輔助的角色。可提升病患在住院中,甚至出院之後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謝慶良,西醫住院中醫會診患者中醫療效及生活品質評估之研究:以缺氧性腦病變、腦外傷和腦中風為對象,中醫藥年報,第二十六期,第五冊,頁19-38,2008年。
2. 林建雄,急性期缺血性腦中風中醫證候與西醫診察指標的相關性研究,中醫藥年報,第二十六期,第五冊,頁39-64,2008年。
3. 任占利、王順道、高穎: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17(3):64-66。
4. 謝慶良,補陽還五湯改善缺血-再灌流腦梗塞大鼠與一氧化氮的關係,台灣中醫醫學雜誌,2004,3(2),20-35。
5. 鄭國慶、王明傑,頭針治療中風病實驗研究的理論思維,中醫藥雜誌, 13(2): 59-66, 2002。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