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對於『保產無憂方』(十三味,十三太保方,安胎飲)適應症及使用時機的建議

對於『保產無憂方』(十三味,十三太保方,安胎飲)適應症及使用時機的建議

臺北榮總傳統醫學科 楊仁鄰醫師 100.4.25

  早期妊娠(懷孕20週以前)的婦女約有五分之一會發生陰道出血現象,稱為先兆性流產(threatened miscarriage, threatened abortion),它是婦女懷孕時最常發生的併發症之一(1),在中醫屬於「胎動不安」或「胎漏」的範圍,若發生在懷孕前三個月(第一個孕期),常被認為是胚胎產生不良的危險徵兆(2)。對於婦女在懷孕期間若發生胎動不安現象,不論胎齡週數多少,一般中醫臨床及民間中藥店喜以『保產無憂方』(又稱『十三味』、『十三太保方』、『安胎飲』)一以概括治療。

  

  根據『達生篇』所述:「神效保產方(即十三味,安胎飲),山陰胡公云:此方家傳數世代,並無產危小產之患,有胎即能安胎,臨產即能催生。懷孕者不拘月數,偶傷胎氣,腰酸腹痛,一服即安。見紅欲小產者,一服即安,再服痊癒。十月滿足,臨盆十分危艱者,一服即下。甚而橫生逆養六七日不下,與嬰兒死於腹中命在須臾者,一服即下。再懷孕者,於七個月服起,七月服一劑,八月服二劑,九月服三劑,十月亦服三劑,臨產服一劑,其效如神。」(2)

  

  但是在張山雷的『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中敘述的『保產無憂散』,應該是孕婦臨盆前催生順產所用方,而非安胎方:「近世所傳催生諸方,以保產無憂散為佳,貌識之,方極雜亂,而程鍾齡醫學心悟解之極妙,用之者亦恆應驗,但非臨盆時必不可早投。而達生篇中竟以為安胎之用,適得其反,常人何知,以耳為目,無不墮者。壽頤見之屢矣,只以達生篇一書,何家蔑有,害人真是不小。‧‧‧‧‧‧‧‧。保產無憂散亦作保生無憂散其為催生之意明甚,乃達生篇中則名為保胎神效方,真是大謬!」(3)

  而程鍾齡在其『醫學心悟』中則亦認為是催生順產名方:「神驗保生無憂散--婦人臨產先服一二劑,自然易生。或遇橫生、倒產,甚至連日不生,速服一二劑,應手取效。永救孕婦產難之疢,常保子母安全之吉。」並進一步解釋『保產無憂散』的作用主要是「撐法」:「此方(神驗保生無憂散)流傳海內,用者無不響應,而制方之妙,人皆不得其解,是故疑信相半,余因解之。新孕婦人,胎氣完固腹皮緊窄,氣血裹其胞胎最難轉動,此方用撐法焉。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者也;厚朴去瘀血者也,用支撐開血脈,俾惡露不致填塞。羌活、荊芥疏通太陽,將背後一撐,太陽經脈最長,太陽治而諸脈皆治。枳殼疏理結氣,將面前一撐,俾胎氣斂仰而無阻滯之虞。艾葉溫暖子宮,撐動子宮則胞胎靈動。川貝、菟絲最能運胎順產,將胎氣全體一撐,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加黃耆所以撐扶元氣,元氣旺則轉運有力也。生薑通神明去穢惡散寒止嘔,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甘草協和諸藥,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撐法之神也。此真無上良方,而世人不知所用,即用之而不知制方之妙,則亦惘惘然矣。」(4)

     大陸中醫高等教材裡,羅元愷主編的『中醫婦科學』五版教材則說:「本方俗稱【保產十三太保方】近來用於糾正胎位,效果較好。古人譽為安胎妙劑,方中芎、歸、芍養血活血,黃耆補氣舉胎,更以羌活、荊芥升舉元氣,蘄艾暖宮,川貝利肺氣,菟絲子益精固胎,厚朴、枳殼寬胸理氣,懷胎六七月服之,能使胎氣安和,臨產服之,亦可催生。」(5)

  

     因此可知,根據前人經驗,『保產無憂散』事實上應該是臨產保胎順產方劑,安胎作用不如順產明顯,故孕婦不宜過早服用,最多只能在懷胎六七月以後才開始服用,而且一開始服用次數也不能太頻繁,直到預產期前才能多次服用,以免適得其反。

 

參考書目:

1. Sotiriadis A, Papatheodorou S, Makrydimas G.:Threatened miscarriag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BMJ 2004;329:152-5.

2. 陳榮洲:婦科心法新解,弘祥出版社,台灣,1994:165-174。

3. 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旋風出版社,台灣;354-5。

4. 程國彭:醫學心悟,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大陸,1998:216-7。

5. 羅元愷:中醫婦科學,知音出版社,台灣,1989:188-200。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