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脊髓損傷

 亭亭“玉立”的小貞   談脊髓損傷後四肢攣縮的復健


 荳蔻年華正是一個女孩最清純,充滿朝氣希望的年紀。
小貞,一位長髮披肩亭亭玉立的少女,原本跟其他人一樣快樂的上學過日子,不幸的在半年多前的一場車禍造成了顱內出血及腦損傷。
當時曾昏迷了三個星期,又動兩次手術和四個多月的住院療養,病情總算穩定,而且記憶也恢復到九成。
然而因為腦傷後肢體疼痛及攣縮,加上長期臥床的原故,等到她被轉送到復健科接受治療時,已經幾乎無法站穩。
那天,小貞開始到復健運動場接受治療,望著步態訓練場上的鏡牆,映入眼簾的是曲屈的手、腳,和蹲伏的步態﹝crouched gait﹞
而非昔日身材曼妙的自己,不禁嚎啕痛哭,此時一旁的我們更決心要幫她,幫她好好的站起來。

住院的小貞起初在父親及醫護同仁的鼓勵支持下,很合作地接受了許多物理治療和訓練;然而四肢攣縮的情況並無明顯進步。
於是在家屬的同意下,我們決定用局部注射酚(一種神經阻斷的方式),來幫助改善她手肘及膝部嚴重的痙攣。
第二天,我們將儀器備妥到床邊,花了一個多小時仔細的定位肌肉神經的注射點並小心地給藥。
此刻的小貞看著我們聚精會神的樣子,竟也強忍住疼痛;因為她知道,她要站起來。

之後,小貞又認真地接受伸展運動、其他肌力訓練及水療復健,加上藥物的幫忙。
幾個星期後,出現在鏡牆前的是亭亭玉立的小貞,並且充滿信心,準備接受進一步挑戰,迎接未來的新生活。
事實上腦脊髓損傷後會有許多後遺症,四肢痙攣﹝spasticity﹞甚至攣縮﹝contracture﹞便是常見的現象。
這往往是上位運動神經元失去抑制的作用,加上疼痛、長期臥床缺乏活動造成的。
要預防治療肢體的攣縮必須注意正確的擺位,針對病患做規則的主動、被動關節運動,並盡量去除導致疼痛的因素。
另外加上適當的冷、熱、電等物理治療,或使用支架輔助都會有幫助。

 正確及適當的藥物給予,則可在最少副作用下協助緩解肢體的痙攣。
一般口服的藥物會作用到全身且多有中樞抑制及昏睡的副作用。
而局部注射可針對特定痙攣的關節肌肉做選擇性的放鬆,以利復健訓練運動。
目前使用的種類包括局部麻醉劑、酚﹝phenol nerve block﹞或酒精神經阻斷及肉毒桿菌毒素﹝botunilus toxin﹞肌肉注射等。
使用酚神經阻斷,需仔細定位耗時較久,而肉毒桿菌毒素肌肉注射雖方便,但成本昂貴。
注射後皆必須利用三至六個月的有效作用期,好好做復健訓練。
至於合併嚴重的肌肉關節攣縮只有靠外科手術,使肌腱延長或神經切除使肌肉鬆弛。
或者尋求神經外科手術,做一些像選擇性背根神經切除術﹝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來幫助已攣縮的肢體。

總之,腦脊髓損傷後的四肢攣縮是可以減少至最低的。
我們希望創傷後的朋友,四肢的活動都能恢復健全,為自己活出獨立的未來

(臺北榮總復健部潘柏榮醫師/ 臺北榮總復健部主治醫師邱然偉)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