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特色醫療

3D 微創全髖臼轉位手術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1.3%,但臨床上的案例並不少見,加上早年未對新生兒髖關節進行檢查,因此潛在個案可能更多,髖關節發育不良之患者,因髖臼發育不全,造成髖關節不穩定,使受力面積減少,因此病患經常承受比常人多2至10倍的壓力。這也是大多數患者,因髖關節早期退化及關節磨損,引起疼痛及活動不適,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原因。

以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來增加髖關節穩定程度及增加受力面積,減少未來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機會。 秉持精準醫療,做出術前規劃,事先計算好最佳的轉動角度,並藉由事先設計好的轉動測量器於術中確認轉動角度。

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相較過去的髖臼截骨手術,能夠更自由地進行髖臼的移動,達到理想的髖臼位移,且不傷及骨盆本身的穩定程度,因而病人能夠更快的恢復,加上仔細的個人化術前計畫,能夠避免術後矯正角度過大、神經受損,以及撞擊症候群等併發症。

本院3D 列印中心,具有成熟的虛擬手術規劃技術,能根據患者術前電腦斷層影像,重建出骨骼 3D 電腦模型,協助醫師更直觀地,了解該患者獨特的解剖構造。在電腦中模擬切割、移動或旋轉骨塊等行為, 並且能在模擬後,計算關節接觸面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術前規劃。完成規劃後,能3D列印出手術導引器具,協助醫師將電腦中的規劃應用於病患身上,讓手術更精 準且更快速。


病患最怕就是術後疼痛、擔心不能做以往喜愛的運動。醫療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止痛方案,術後幾乎感受不到疼痛,且經由術後復健指導,隔天就能夠自行移動下床。術後一個月,就能夠行走不需要拐杖,術後 6 週,走路已看不出來有開過刀,最重要的是,過去困擾的髖臼疼痛,得到了顯著緩解與活動的進步。臺北榮總髖臼發育不良治療團隊,結合骨科、麻醉科,復健科等,跨專業專科醫師,共同參與擬定治療計畫,為病人帶來最佳的治療效果。
 

至於什麼樣的人適合接受全髖臼轉位手術?
髖關節部位的形狀大致上要能接合,例如球體跟碗的形狀要能維持,其次是髖臼已造成磨損,或是很嚴重的磨損,就不太建議執行,必須趁還未出現磨損前執刀效果最理想。相較傳統的人工關節置換只能用約20年,微創全髖臼轉位手術至少可讓病患使用30年,且8成病患在效期內不須再動刀,相當適合髖關節發育不良之年輕族群。
 

案例: 二十歲女大生重拾跳舞人生
20 歲的小呈,是個喜歡跳舞的大學生,然而髖關節疼痛一直困擾著她,也讓她無法繼續跳舞。經檢查發現,是因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髖關節早期磨損,因而引起疼痛。小呈案例就是最嚴重的髖關節發育不良,引發髖關節不穩定,早期退化及關節磨損。

醫療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止痛方案,術後幾乎感受不到疼痛,且經由術後復健指導,隔天就能夠自行移動下床。術後,小呈的髖臼從原本的承受壓力 10 倍以上,進步到跟正常人差不多。3 個月 內,完成雙側髖關節矯正手術,且進步到能正常走路,並能進行輕度的運動。小呈的 媽媽對於醫療團隊深具信心,也鼓起勇氣,接受右側全髖臼轉位手術,改由小呈來照顧媽媽,目前復原狀況良好。






3D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ysJN_bLA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