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創傷科成立於1983年7月,由羅惠熙醫師擔任第一任科主任。任內的主治醫師有方宗義,黃志賢,梁鉑鈴,陳全木,黃清貴,在國內是第一家將骨折創傷科,獨立分科的醫院。這段時間內,大量引進國際上骨折治療的先驅觀念與技術,及先進的骨折固定器,奠定了日後發展的雄厚基礎。
重要事蹟
- 引進AO骨折內固定系統 (1982)
- 施行首例以muscle pedicle bone graft,治療年輕患者的陳舊移位性股骨頸骨折 (1982)
- 引進互鎖式骨髓內釘固定系統 (1986)
- 引進Gamma nail治療髖關節骨折 (1989) ,並改良成適合亞太人的AP gamma nail.
- 引進骨折外固定器系統 (Hoffmann 1982, Ilizarov 1988)
1990年1月,由陳天雄醫師,出任第二任科主任。任內的主治醫師有陳全木,黃清貴,邱方遙,陳威明,江昭慶。除原有骨折創傷治療外,人工關節置換,及骨腫瘤手術,也在陳天雄副院長帶領下,在科內蓬勃發展。
重要事蹟
- 擔任中華民國關節醫學會理事長
- 舉辦國際人工髖關節研討會,並擔任大會主席 (2000)
- 施行切除惡性骨腫瘤後,首例以體外輻射線照射,達成肢體保留重建手術 (1991) ,及液態氮冷凍處理自體骨
- 引進AP Gamma nail (1991)及long Gamma nail (1992)治療近端股骨骨折
2002年1月,由陳威明醫師,接任第三任科主任。任內的主治醫師有黃清貴,江昭慶,陳正豐,吳博貴。期間正值新一代骨折內固定器的發展,引進了多款新式骨材。在關節重建手術及骨腫瘤手術上,繼續在國內及國際上發光發熱。
重要事蹟
- 2005 研究論文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是目前台灣骨科唯一刊登在NEJM的科學研究文章(Impact Facter=52.426,於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類別的150篇當中排名第1)。
- 2011成立台北榮總骨骼肌肉系統腫瘤研究中心,團隊成員包含陽明大學、中原大學教授及台北榮總多科部主任及主治醫師。
- 2001 於台灣率先施行微創全人工髖關節,至今已逾2000例。
- 2004 於台灣率先施行微創全人工膝關節,至今已逾6000例。
- 世界多國醫師到骨腫瘤團隊進修或參訪,包含: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奈及利亞、中國、澳門、瓜地馬拉、香港、菲律賓和泰國等。
2014年3月,江昭慶醫師,接下第四任科主任。科內主治醫師為黃清貴及林峻正。王建順醫師則於2017年加入陣容,這段期間內,專注於微創骨折創傷手術,及關節鏡輔助骨折手術的發展。 特別在下肢足踝關節鏡輔助骨折手術方面,已有相當的領先技術,並已將成果發表於國際醫學會議。
重要事蹟
- 研發關節鏡輔助於踝關節骨折治療之微創手術。
- 2015年AOFAS(美國骨科足踝醫學會)年會,發表論文。
- 2015年OTA(美國骨科創傷醫學會)年會,發表論文。
- 2016年至2018年間擔任台灣創傷醫學會理事長
- 2019年接任台灣骨科足踝醫學會理事長
未來,將持續發展創新骨折治療技術,研發新一代骨折固定器,加強與基礎領域的合作研究,積極參與國際會議,期能在骨折創傷領域,與國際交流及接軌,並傳承予年輕的一代。
台灣足踝醫學會:http://www.tofas-tw.org/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