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白色巨塔如是我聞

>>下載本文PDF檔<<

白色巨塔如是我聞

醫務企管部病歷管理組副技師  陳穆儀

 

§醫病關係 從心開始

  接到同學緊急求助,希望能介紹某醫學中心的醫師並協助轉院。經細問才知道是他同事的太太因想不開自殺,在區域醫院急救後被判定腦死,家屬正透過各種管道尋求幫助。

  基於多年醫院工作經驗,我委婉告知:就算擠入醫學中心,對病人的助益其實不大。抽絲剝繭後,才瞭解問題的核心竟是「器官捐贈」。家屬對於該醫院的治療處置並無太大意見,心中多少也瞭解親人是不太可能再醒過來了,但院方汲汲詢問器捐意願的作法(態度),讓家屬覺得非常不舒服。

  面對器官衰竭與時間搶生命,期盼能透過器捐的大愛帶來重生,本質上是非常正確的;但長期從事醫療業務的我們,是否常淪於公式化、缺乏了同理心而不自覺,「如何讓對話更有溫度」是提昇醫病關係的重要課題。

【本文刊登於1060219聯合報(元氣週報)】

 

§等待春天

  午休時分跟二男一女三位"銀蛋"(Intern)共乘電梯,其中一位說:「最近有一判例,涉醫糾要由醫師負舉證責任……」,女醫師接著回答:「那我以後跟病人(家屬)談話,一定要記得錄音,以備舉証。」醫病關係的寒冬真的來臨了!

  這些未來的大醫王們,遭逢了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現今科技進步、醫學發展一日千里,舉凡微創手術、基因定序、轉譯醫學……等推陳出新,許多前輩醫師們所無法想像的新儀器(設備)、新技術,輔助了人為的不足,大大的提升了患者的存活率並改善其生活品質,這應該是個美好的年代;然而,隨著教育普及民智漸開、網際網路無遠弗屆、人權意識高漲等因素,導致人們對於醫師不再如過去奉為神祉般的仰望,政府竭力推行「知情同意」,期能藉此促成醫病雙方展現誠意,互相瞭解與信任,以降低醫病間的認知差距、減少醫療糾紛產生。然而,上述判例卻以「醫療專業與病人間的不對等關係」為由,要求當事醫師須負舉證責任,引起醫界譁然與反彈。

  二十多年來在醫院工作的深刻體認,當代醫師或許不若史懷哲醫師、馬偕博士那般聞苦救難、無私奉獻,卻堅信所有的醫療從業人員都是真心希望能〝救活〞病人,沒有人願意讓病人遭逢不幸。期冀透過此一新聞事件,能喚起醫病雙方的深切省思,醫師能摒除專業傲慢並縮小自己,回歸人性的本質,不僅醫病、更要醫人(心),患者及家屬更應該信任及尊重醫療專業,相信「醫者父母心」,一切均會以病人治療上最大的利益為其決策考量,方能重新恢復醫病間曾有的良善與美好,衷心期盼醫病關係的下一個春天早日到來。

【本文刊登於1060720自由時報】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