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有效學習好幫手—訓練自主導尿輔具之介紹

>>下載本文PDF檔<<

有效學習好幫手—訓練自主導尿輔具之介紹

臺北榮總3D列印中心

黃嘉怡助理、洪友誠治療師、黃瓅瑩治療師、王德瀚助理、俞文展助理

臺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

謝雪貞護理長、張玉霞副護理長

 

    在過去沒有3D列印技術的時代,當需要特殊模型或器具的時候,往往需要花費人力、或雕鑄模型製作,因此對於非大量生產的器具,其製作成本是相當高的;然而自從3D列印技術普及後,其高度客製化的優點,讓製作特殊模型的成本與門檻大幅降低;本中心—臺北榮總3D列印技術發展暨資源整合中心(簡稱3D列印中心)便與神經修復科護理長的合作,完成了訓練自主導尿之模型,以下就讓我們來介紹此模型輔具。

 

什麼情況下需要導尿?

    病人若有腦部受損、泌尿道感染、腎、膀胱、攝護腺功能障礙等等原因,導致解尿困難或無法排尿的狀況,就會需要導尿管的協助。導尿的程序就是在消毒過陰部後,用一條橡膠或矽膠、塑膠製軟管前端以潤滑劑潤滑過後插入尿道(其頂端有突起氣囊,固定於膀胱防止尿管移動),再將蒸餾水注射進尾端氣囊,確認導尿成功後將接管接上蓄尿袋,最後用透氣膠帶將尿管固定(通常男性固定於下腹部,女性固定於大腿內側),即為一般的導尿流程。

 

學習自行導尿之益處

    侵入性的醫療器材會造成使用者的不適,導尿管自然也不例外,除了插拔尿管時的疼痛外,患者還可能有其他的風險,像是導尿管一部分插在膀胱,其餘裸露在外面,容易造成細菌侵入,尤其放置在體內時間愈久,造成尿道感染機率愈大,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多重感染等問題。

因此,對於需要長期導尿的患者為了降低尿道感染風險,醫護人員可教導具有自理能力的病人來自行導尿,只要事先做好清潔消毒工作,每天以規律的間隔時間進行,以間歇性導尿方式取代留置性導尿管,除了有上述降低感染率的好處之外,病人也可擺脫隨身帶著尿袋的不便,增強其自主能力、提高生活品質。

 

訓練自行導尿之輔具陰部模型製作概念及過程

    參與研發的神經修復科護理長表示,過去護理人員學習導尿技術時,通常會透過專人解說、VCR影片及假人模型來實際練習;但是原本訓練用之假人模型體積龐大,搬運不便,需要使用時,必須先放在架床上後移動至會議室,再招集護理人員前往觀摩,實在不利於頻繁教學使用。為了讓病人(或是可提供長期照顧之家屬等)學習如何進行消毒、引流尿液等一系列的程序,3D列印中心與神經修復科護理長合作研發訓練自主導尿輔具模型。首先,研發團隊先取得男、女陰部的等比例模型模案,並設計導尿管徑;而為了配合導尿管伸入,3D列印模型選擇軟性材料TPE(Thermo Plastic Elastomer),在尿道口處開一小洞足以讓尿道管剛好通過,為了方便模型於床面或桌面放置,女性版本模型為一梯形立體模型,突出斜平面上,側面開有一洞,以便於了解導尿管伸入膀胱中情形;男性版本模型為生殖器立於一正方形平板上,後方圓球狀物用來模擬膀胱,一樣設有切面可供觀察內部狀況。

    當完成設計的STL檔(Stereo Lithography)後,再將其放到3D切層軟體中,調整列印參數(如材料列印方向、填充密度、支撐材料的種類等)完後輸出成可供3D印表機辨識讀取的G-code檔,最後讓3D印表機讀取檔案後,以3D列印方式其中之一的熔融沉積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透過將列印噴頭加熱至高溫,把熱塑性線材成半融化狀,一層層地堆疊成型,直到輔具模型成品完成。

 

輔具的實際應用情形及經驗分享

    根據研發團隊中的護理人員表示,在有了小巧方便的新模型後,在病床邊就可直接操作,省去了不少時間成本。而最近透過模型學習自行導尿的病人也表示,雖然因為單眼視力不佳在操作時會比較吃力,經護理人員配合導尿模型仔細講解,並在患者嘗試自行導尿時,多次在旁確認,提醒其步驟的正確性之後,病人已可成功自行導尿了。

    儘管自行間歇性導尿所使用導尿管為一次性拋棄式,與留置性導尿相比,省去了注射蒸餾水讓氣囊膨脹,固定於膀胱的步驟,無須將尿管留置在體內過久,但病人在多次插拔導尿管的過程中,依然容易一不小心造成感染。因此護理長還是再三叮嚀,每次在病人自行導尿時,都會請他們戴上無菌手套;平常也要注意不要一下攝取太多水分,以免增加膀胱負擔,從而可降低感染的風險,並確保自行導尿的安全。

 

結語

    此次本3D列印中心與神經修復科護理長製作的協助教學之陰部模型,較平常護理訓練用的模型小巧許多,長寬皆不超過一個手掌,相較於常用於護理教學用之全身與半身人體模型,有更為輕巧和便於攜帶的優點。尤其透過此簡單的模型來向患者解說與提供給患者練習,相信更能夠提升其自我照護的能力。

以上透過3D列印來製作模型,正是3D列印技術的優勢之一,更期待各單位與我們3D中心共同合作,持續開發各種功能的器具,造福更多病友。

 

參考文獻:

蔡青晏、劉建衛(2013)。導尿管相關之泌尿道感染預防。感染控制雜誌;23(1),35-40。

林淑媛、羅良月、江惠英、蕭育恬(2000)。間歇性導尿計劃與其護理指導。護理雜誌;47(1),81-85。

林靜蘭、蔣立琦(1997)。治療性遊戲的臨床應用-協助一位學齡兒童學習自我清潔 間歇性導尿。護理雜誌;44(6),59-64。

圖:訓練自主導尿模型照片

圖:護理人員利用模型教導病人導尿情形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