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頂好飯店轉住非洲草原: 我的實習生涯成年禮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

頂好飯店轉住非洲草原: 我的實習生涯成年禮

陽明醫七 Intern陳膺帆

   一直有個無國界醫師的憧憬。隨著在榮總跑過各科實習的經驗,自然也想到地球另一端看看當地醫療情形又是如何?很幸運在我實習生涯當中有機會能到馬拉威投入一個月的實習生活,參觀當地醫學中心的內、外、婦、兒科及衛生所的公衛計畫,因此便把這次的收穫紀實,再加上與榮總經驗之比較記錄下來:

  初來乍到。非洲:人生初體驗

  臺北→香港→南非→里朗威→姆祖祖

  25小時飛機+5小時車程抵達黑暗大陸

 

  一入境馬拉威,便是要來個最華麗的登場:明星式下飛機至機場跑道,再步行進入航廈(但不是因為我們太大牌因為機場太落後)。接著便是收到「非洲式」的歡迎禮:機場跳電。海關系統停擺,卡了半小時才順利通關。在買好網卡、拉好行李一陣忙亂過後,我們上了計程車從里朗威前往350公里遠的馬拉威第三大城,醫療站所在地:姆祖祖。四個半小時的車程,路上皆是臺灣的鄉間小路景色,但很難想像這已經是他們的高速公路,畢竟外國援助的柏油路就已經是進步的象徵。明月高掛,抵達Luke International的宿舍安頓休息,也宣告黑暗大陸生活正式開始。

  3/5,初來乍到的週一就碰上馬拉威的獨立紀念日,全國休假一天。對於我們飽受車程折磨的屁股可說是一大福音,也能好好認識鎮上的環境:逛著muzuzu的銀行、路燈、超級市場,卻也讓我第一次清楚看見資本主義的悲哀:超級市場貨品琳瑯滿目,西式用品擺放齊全。經典美式大罐化學洗衣精、規格化麵粉袋、cereal、巧克力棒、可口可樂等等…這些西方大廠滲透了在城市工作的上等黑人,而傳統農民只能在超市外賣著四元八元的蔬果,真是赤裸裸的殘酷。

  省思:認識是打破刻板印象的開始。非洲大陸之壯觀遼闊,只有親自到當地才能體會。另外馬拉威清晨晚上頗冷,雨量豐沛植物蓊鬱,顛覆我們對非洲又熱又乾的單一印象。「繁榮」是世人追求的普世價值,但現今我們給非洲所帶來(援助)的不是真正的繁榮,我們不鼓勵自我培力、多樣性,卻選擇最快最簡便的文化灌輸-資本主義,結果眾人皆知。一個有機會開創人類發展模式新局的處女地,再次被資本家蹂躪粉碎。

外科

  第一天的上工日,我們至Muzuzu Central Hospital開始外科課程。不像榮總外科分科專業精細,此處雖是醫學中心但也只能以一般外科型態包下各種手術。進入刀房,裡頭設備人力簡陋但卻也意外的合格。全套中國捐獻手術台、抽吸器、耗材等等,簡體標示清晰可見(中國為馬拉威主要邦交國)。兩位韓裔美籍VS,助手一黑人Fellow,中國籍麻醉科醫師。這邊就是國際援助第一線,聯合國的縮影。今天的手術是車禍的女患者delayed intestinal perforation進行壞死腸切除術。主治醫師Park開完刀和我們簡介病人病史和手術內容,他的教學讓我五體投地,純正的美國醫生thinking process,雖是外科醫生但內科邏輯毫不含糊。

  我們常說:「醫學是種邏輯」,在臺灣我們最喜歡反射動作,無腦開order。但給美國正統訓練Park醫師指導後,我了解我得鞭策自己,無論知識扎實度和細膩度都要再加強!

內科

內科門診

  我們跟著中國外交團的王醫師看門診。與臺灣醫療情況天差地遠,馬拉威門診最常見的疾病是瘧疾(與其他寄生蟲疾病)、HIV(盛行率:7~10%)、結核病(盛行率:300~500/十萬人)、退化性關節炎(特別是婦女常頭頂重物造成C spine injury)和糖尿病高血壓(可口可樂是很大的元兇)。另外,馬拉威醫療福利極佳,看病免費。不過病患的回診率及compliance仍不佳,原因竟然是雖然看病免費但路途遙遠,居民連交通費都無法負荷…而這也成為他們公衛醫療推行的最大挑戰。

  抽菸喝酒病史也是顛覆我想像的一環,在臺灣當intern,問病史漏了這塊可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但在馬拉威,幾乎沒有病人有抽菸喝酒的習慣,因為他們連成癮性物質都是一種奢侈品!風土民情的不同,造就了醫師在鑑別診斷時要有完全不同的思維。

內科晨會

  讓我印象深刻,晨會主題是馬拉威TB的回顧,比起臺灣,馬拉威的結核病是個更嚴重的問題,每年有數百位死亡的案例。肺外肺內各占一半死亡數,合併HIV死亡占70%。另外,compliance也是非常棘手的挑戰,回診率低落又無DOTS(送藥到手,吃完再走),讓肺結核防治成為天方夜譚…相較於預算充裕的愛滋病門診,肺結核盛行率雖然相對較低,但非外援重點項目,整個防治制度、執行力道與愛滋病可說是天差地遠…

內科病房

  除了醫師,護理長在這邊也是很重要的存在。我們看到美國護理長在教導當地護士們,她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非常紮實,完全等於是臺灣PGY等級。護理長同時也示範了腹痛的理學檢查,完整性也是電翻臺灣Intern。這趟在馬拉威的實習,讓我不只看到當地醫生的長處,也讓我見識美國訓練出身的醫護人員,與臺灣醫學教育的差距。

  省思:在內科,我深刻體會雙方醫療環境差距之大,如他們重要的DD「瘧疾」在臺灣已經絕跡、許多病房routine也因資源問題受到諸多限制。我想,在馬拉威當醫師既簡單(甚麼都做不了)又困難(資源有限需盡最大努力,基本功要強)。Muzuzu醫院各項基本藥品齊全,但這也是他們最大的問題。由於馬拉威極度倚賴外援,藥品儀器都是友邦捐助,公衛事物的推行自然依賴金主臉色。愛滋病的彩虹門診因為是外援重點項目,自然經營有聲有色。一旦外資抽離,整個計畫便嘎然而止。

婦兒

  馬拉威婦女生育率高,人口分布年輕,婦產科自然是最繁忙的科別之一。每月生產數在三百到五百例間。此地與臺灣不同,自然產都是由助產士(職等為Nurse)來接生,醫師只負責產前評估、困難生產和剖腹產等處置。雖然醫學不發達,但絕大部分的婦女都是在醫院生產了,傳統的產婆都已歸化進醫院助產士的體制。

  而在婦科病房,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國際援助組織在牆上張貼的protocol,名列許多病房規範和標準流程。可以看出Maternal health的確是聯合國在非洲的重點項目之一。但現今非洲婦女的小孩數也差距很大了,六七胎的婦女仍不少,但只生三胎的也大有人在。只能說外界文化的衝擊讓非洲改變迅速。

  至於在小兒科實習,第一眼印象就是:小孩、媽媽多多多…病房擠到爆,甚至病患多到睡在地板。馬拉威小兒科醫生非常短缺,這邊小兒科只有一位專科醫生,一位中國支援醫師(非常駐),跟數位NP。照護人力的不足,讓布蘭戴爾醫院更是發生過駭人聽聞的事件:早產兒保溫箱老舊加上疏於監控,一位嬰兒直接被烤死。Muzuzu的新生兒病房也是簡陋擁擠,這種離奇的事情聽來誇張,但來到這邊一切都變得「不意外」。

  其實,隨著來非洲實習已兩周,對於非洲人的基因可說是五體投地。時常可以看到麻藥不足直接操作、很有菌環境做procedure的情景。而病患也沒感染、很OK的活下來了。我想就跟泥巴地長大的小朋友,反而不易生病過敏的道理是一樣的吧。

社區衛生所

  結束醫學中心的實習,我們來到Muzuzu Health Center之下,層級相當於臺灣的衛生所。馬拉威醫療分級制度完善,衛生所接收所有的看診病患(且免費),若經NP判定病情複雜再轉診至醫學中心。若要直接去醫學中心ok,不過得付馬拉威幣1500元(新臺幣60元),對於農民來已經是不小的數字。

  身為第一線醫療,衛生所病人爆多,但由於每個月預算是少到吃驚的28萬新臺幣(要付所有工作人員薪水、藥費、耗材等),因此OPD只有兩位NP看診。NP表示,在衛生所工作挑戰艱鉅,原因當然是因為資源有限。此處連X-ray、抽血檢查都沒有,但有一點值得慶幸(或說是不幸),馬拉威瘧疾嚴重,超過一半以上的病患都是因瘧疾而來。只要出現典型症狀:fever, coughing, abdominal pain, anemia。很簡單,就把他們送去做瘧疾篩檢:MRDT test。若篩檢結果為陽性,開立瘧疾處方,若結果陰性再進一步轉診至Muzuzu Central Hospital作詳細檢查。

  我們還參觀了衛生所許多的醫療部門,在參觀家庭計畫診間時出現了很有趣的對話。我很好奇,接受家聽計畫的媽媽如何選擇避孕措施?先去OPD跟醫生討論嗎?還是自己選擇?沒想到被護生不可思議說:「她們不是病人,怎麼會去OPD?」認為我把她們當病人看待(應把她們視為健康人)。這讓我再次體驗了榮總與馬拉威醫療的南轅北轍。

結語:

  這次的非洲之旅大大開拓我視野國際觀,雖然事前盡力做好萬全準備,但Africa is Africa!整趟非洲之旅仍是意外連連!除了遠在異鄉生活起居的困難,在聯合國援助現場體會國際醫療也是很大的衝擊。一直都以無國界醫師為目標,我曾看過宋睿祥醫師著作【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裡面記載了他在葉門擔任無國界醫師的經歷。現在從馬拉威的經驗回想,宋醫師的字字句句都讓我有更實際的體會。馬拉威雖然不是戰亂國家,但在這個月我真真實實的就在國際援助的現場經歷一切,UNAIDS, USAID,JICA,中國醫療團,Dr. Park等等等。我想我們在這個月都短暫的一圓無國界醫師的夢想吧!

  「看人長處勝過指人短處」我想也是此次非洲行最大的收穫之一,如何在有限的醫療資源,最大化救人的效果,這在臺灣完善的醫療環境下有時是很難體會的。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每到新環境又再次的認識自己身為intern的不足。我的醫學之路尚仍漫長,謝謝所有協助我順利完成非洲之旅的師長朋友。

  我很幸運、仍要好好努力!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