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學術界的詐騙集團:掠奪性期刊、出版社和會議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學術界的詐騙集團:掠奪性期刊、出版社和會議

外科部實驗外科/身障重建中心研究員 王世仁 

前言:

以往經常在新聞看到的金光黨或電信詐騙集團,如今因為網路和電子郵件等通訊軟體的便利性,詐騙橫行竟然也波及到學術界。2019年3月的《天下雜誌》的封面就以「學術黑市」來形容掠奪性期刊、出版社和會議,臺灣也有人也投稿到掠奪性期刊和參加掠奪性會議,甚至是舉辦掠奪性會議!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有114所大專院校、15 所醫院的學者,其中不乏位於羅斯福路上的知名學府和國立大學的院長級教授。在這日益猖獗的學術詐騙中,希望以此文提醒大家的注意,以免受害。

 

何謂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

「掠奪性出版社」一詞,是美國克羅拉多大學Beall教授於2012年9月12日在《Nature》的專文(Predatory publishers are corrupting open access)所提出的,指的是缺乏誠信與透明機制,以及不遵守學術出版業界標準的出版商,像是有許多掠奪性出版社宣稱其總部在倫敦或紐約,但是實際卻是在巴基斯坦或印度,而且通常掠奪性期刊是採用作者付費出版的開放式取得的模式,正是因為不遵守業界標準,當然所發表的文章品質就堪憂,甚至連偽造的人名都可被接受到其編輯群;再則,掠奪性出版社知道同儕審查機制,經常都會拒絕文章刊登而會影響其收入,因此,在掠奪性期刊只要有錢就好,而刊登出各式各樣甚至是造假的文章。換句話說,掠奪性出版社的期刊或是舉辦掠奪性會議的目的,根本不在學術交流或知識分享,只是想透過學術的幌子,來謀取其金錢上的利益。

阻止掠奪性期刊網站 (https://predatoryjournals.com/about/) 有列舉出符合下列10點之一,就可能是掠奪性期刊或掠奪性出版社。

  1. 高昂的文章刊登費用,而且沒有嚴謹的同儕審查或編輯監督;
  2. 在文章接受後,才通知作者有刊登出版費用;
  3. 透過大量的廣告電子郵件來鎖定研究人員,請其投稿發表或擔任編輯群;
  4. 低品質甚至是惡作劇的文章都能夠快速地接受而發表;
  5. 未經學者允可就將其列名於編輯群,而且不准其辭職;
  6. 以造假的學者來做為編輯群或作者;
  7. 仿冒正規期刊的標示、語法或網站;
  8. 造假或不適當的國際標準期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簡稱ISSN)
  9. 提供造假的出版社地址資料;
  10. 造假、不存在或錯誤地呈現期刊影響係數。

掠奪性期刊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認為既然有學者願意出點小錢來發表,又有雜誌社願意刊登,就像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又有什麼問題呢?如同上述,掠奪性期刊和會議都只是為了商業謀取利益,低品質的期刊會導致垃圾文章和沒有經過嚴謹的同儕審查的研究成果汙染了科學界,有些學術資料庫希望廣泛地涵蓋到各種期刊,也就會不知不覺地包含了掠奪性期刊!

研究人員在準備文獻回顧時,就會檢索到包含了掠奪性期刊的資料庫,從而就要很小心地去判斷要不要引用的問題;對於學生或是資淺的研究人員而言,如果索引這些資料庫,則往往會欠缺經驗或知識去區分出什麼是可信任或是垃圾科學。

垃圾科學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偽作科學(pseudo-science),其所呈現理論和結論,是沒有科學基礎的研究所支持的,其他人當然就沒有辦法複製其實驗結果。現在就有許多政治學者透過掠奪性期刊來發表想法,而讓人誤以為是科學研究的成果,以達到其政治操作的目的。例如,反核的學者會撰寫文章,描述核能的危險性是遠高過於實際的科學證據;還有些研發治療藥物的人,現在都會例行地在掠奪性期刊發表文章,說其所發明的藥物是多麼地有效,來做為類似於廣告的宣傳。

雖然投稿掠奪性期刊或是參加掠奪性會議,因為很容易發表,短時間確實會增加些發表的數量,但是長時間來看,卻是會傷害到研究人員的信譽!有許多掠奪性期刊在幾年後可能就會從網路上消失,因為有許多掠奪性期刊甚至只是一人公司,所發表的文章也沒有備份,也就是說若干年後,期刊消失了,先前到底有沒有發表,還真的不知道如何去確認呢!換句話說,發表在這種很容易被接受,而且要付錢發表的期刊,根本就是不怎麼榮耀的事,甚至會認為是投機取巧走捷徑,不利於學術生涯的信譽。

 

做研究的目的為何?

記得有位學統計的博士曾經就大喇喇地說,做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發表文章,但這卻是嚴重的錯誤!試想科技部每年編列百分之三國民生產毛額的經費來投入研發,我們醫院也樽節些經費來支持院內研究,目的怎麼會是為了發表而已?單純地發表論文如何為國家社會產生效益呢?那這樣怎麼對得起人民辛苦的血汗納稅錢呢?

事實上,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有價值的問題與衍生出知識,進而富國民生像是提昇產業術技術層次和經濟效益與生活品質等,相信這才是學術研究的目的,也才學術研究值得被尊敬與重視之處。如果認識清楚了做研究的目的,當然就不會為了發表而去發表,乃至於走偏路去投稿到掠奪性期刊,更不會為了讓結果漂亮而去竄改數據了,因為這對於真正的研究目的是沒有絲毫的助益。

當研究成果是解決有價值的問題與衍生出知識,成果發表到期刊當然就是水到渠成,要提醒大家的是,投稿正規的期刊,過程雖然會比較繁瑣和耗時,甚至還可能被退稿不接受刊登,或者是接受後還要做各種修正或補資料,但是這卻可免除投稿掠奪性期刊的禍害,也才會讓研究生涯走的更長更穩。

本院圖書館有訂InCite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可查閱SCIE與SSCI期刊的表列和期刊影響係數(IF),筆者個人有限的經驗是有IF的SCI期刊,就比較不會是掠奪性期刊。投稿時不妨先選領域中IF最高的期刊,如果被接受就是賺到,筆者先前有三篇文章登在《Nature Biotechnology》(2017 IF=35.724),就是這樣幸運來的,如果被退稿也不要灰心,根據審查先進的建議,修正後再投或是改投IF次高的期刊。

 

結語

相信現在有許多人和筆者一樣,每天都會接到許多封好像是來自學術界的電子郵件,胡亂說素仰您在領域的成就、對先前發表的文章很感興趣等,有的還註明說有期刊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但是根本就沒有被收錄在SCI),邀請投稿、參加會議、快速發表和列名期刊編輯群等,這些全部都是掠奪性出版社的廣告信函,筆者惦惦自己的斤兩,根本就沒有能力去跨到信函中的領域,建議大家看到這種讓自己感覺好像很偉大的電子郵件,趕快刪除以免落入學術界的詐騙集團之圈套。Beall教授架設的網站(web.archive.org/web/20170111172309/https://scholarlyoa.com/individual-journals/)或是上面提到阻止掠奪性期刊網站(predatoryjournals.com/journals/)都有表列出掠奪性期刊,真的有非常多的期刊,實在讓人怵目驚心,學術界的詐騙集團竟如此猖獗,提醒大家不可不防。

最後,天下雜誌提到某國立大學院長級教授,手下有三個舉辦會議集團,被一位日本學者踢爆說參加其會議根本沒有同儕提問,卻只有許多準備參加旅遊的小孩子滿會議室跑,而向國際期刊檢舉,也使得我國也在掠奪性會議上赫赫有名,真的是臺灣之恥。也許有人會覺得舉辦會議收點外國人的小錢,有何不可?這就像是說電信詐騙去挖一些敵國人民的錢,不是應該拍手叫好才對嗎?諸不知道公權力和教育一定是要教人為善,不然和讓人聞之色變的武裝恐怖組織有何差別?

所以,筆者要再次地呼籲: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有價值的問題與衍生出知識,進而富國民生像是提昇產業術技術層次和經濟效益與生活品質等,唯有秉持這種正確的信念,才能做出有意義的同儕審查,也才不會再出現論文造假的院士,還能夠持續地申請到科技部經費補助,或是只靠舉辦研討會來提升自己名氣,就能夠獲聘為特聘教授的荒唐情事了。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