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參加第二十四屆歐洲顱顎顏面外科年會心得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參加第二十四屆歐洲顱顎顏面外科年會心得

口腔醫學部科主任 吳政憲

摘要(含關鍵字)

  此次研習為參加於九月十八至二十一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辦之第24屆歐洲顱顎顏面外科年會(2018),歐洲顱顎顏面外科年會素為國際口腔顎面外科兩年一度的盛會,內容豐富,涵蓋口腔顱顎顏面疾病包括外傷、腫瘤、顱顏/正顎、口腔重建、顏面重建等議題,近年來也因數位科技的進展,也有相當多的相關討論議題,如內視鏡、導航、3D列印及機器手臂手術,本次除參加會議學習新知外,亦發表本院在運用電腦輔助設計及製造技術重建下顎骨之成果。此外,臺灣也將於今年十一月在臺北主辦第十三屆亞洲口腔顎面外科年會(2018),身為主要籌備委員之一,也將於會議中宣傳,並學習相關經驗。

 

關鍵字:歐洲顱顎顏面外科、手術導航、重建

 

一、 目的

  歐洲顱顎顏面外科學會於1970年在瑞士蘇黎世成立,其宗旨在於促進顱顎顏面(cranio-maxillo-facial)外科之發展及訓練,歐洲是顱顎顏面外科歷史發展的濫觴,許多重要的觀念及技術都起源於此,也因此,其兩年一度的學術研討會由歐洲國家輪流舉辦,是國際上相關領域的醫師不容錯過的盛會。此次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第24屆研討會(2018),由國際知名的頭頸部重建專家Prof. Klaus-Dietrich Wolff擔任理事長及主辦人,德國向來是歐洲顱顎顏面外科重鎮,職亦於2011-2012年間曾於德國弗萊堡大學及漢諾威大學附設醫院進修電腦輔助及導航手術,深覺德國在顱顎顏面外科訓練制度之完整,並持續引領新觀念及技術之發展,也因此,在這次由德國主辦之會議更是不容缺席。歐洲顱顎顏面外科學會向來都有豐富的學術節目安排,內容涵蓋口腔顱顎顏面疾病包括外傷、腫瘤、顱顏畸形/正顎、口腔重建、顏面重建等議題,近年來也因數位科技的進展,也有相當多的相關討論議題,如內視鏡、導航、3D列印及機器手臂手術,本次除參加會議學習新知並與國際友人交流外,亦發表本院在運用電腦輔助設計及製造技術(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 重建下顎骨在腫瘤切除後之下顎骨畸形。此外,臺灣也將於今年十一月在臺北主辦第十三屆亞洲口腔顎面外科年會(2018),身為主要籌備委員之一,也將於會議中宣傳,並汲取舉辦經驗。

 

二、 過程

  此次會議於德國慕尼黑的音樂文化中心舉行,為期四天的活動節目相當豐富,除了symposiums以及keynote lectures外,還包含許多master class and workshop,其會場延伸至鄰近的Holiday Inn Munich-City Centre Hotel,所以便選擇下榻此飯店,方便參與會議活動。9月16日晚間搭機前往維也納再轉機前往慕尼黑,抵達飯店時已是9月17日下午,應是地利之便,飯店裡幾乎都是來自世界各地參加會議的醫師,也遇到不少熟識的醫師。正式會議於9月18日開始,活動於Gasteig及Holliday Inn Hotel兩大會場共九個廳進行,由於節目眾多,以下就部分會議內容分述說明:

  1. 教育專題:Prof. Ullrich Joos對於顎顏面外科的訓練與教育提出現況及未來發展(Topic: The importance of surg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maxillofacial surgery):由於顱顎顏面區的特殊性,疾病治療本身需同時兼顧功能及美觀的考量,德國對於顱顎顏面外科的訓練要求是雙學位制,也就是需包含醫學及牙醫學兩部分,不論是醫學背景或是牙醫學背景,只要進入專科訓練就必須補足另一學歷資格,雖然此制度可兼顧兩大系統的優點,但也須耗費將近15年的訓練時間,英國系統甚至要將近18年,由於世界各國對於顱顎顏面外科之認定素有分歧,比如說亞洲系統,包括臺灣,大多是以牙醫師為訓練背景,雖訓練時間較短,卻偶有對於職業限定範圍質疑的聲浪出現,如何折衷兩者的需求,是需要深思的。Prof. Joos提出對於執業範圍界定訓練需求的看法,也許可平衡兩者間的衝突,另外,他也提出一些以Web-based的手術訓練模式(圖二、A),也相當值得國內專科訓練參考。
  2. 重建專題:由於主辦人Prof. Klaus-Dietrich Wolff也是國際相當知名的頭頸部重建專家,其每年在德國舉辦的Flap raising course也是年輕醫師想接觸游離皮瓣相當合適的課程,由他所安排的重建專題演講,也是本次會議的重點(圖二、B),在此專題演講中由Prof. Ralph Gilbert, Prof. Eduardo Dejesus Roderiguez針對顏面組織於腫瘤切除後的功能及外觀重建提出許多相當重要的看法,尤其在臨床上,上顎重建相對困難的部分,有做了不少深入的介紹,而Prof. K.D. Wolff本人則對於困難的頭頸部重建,如接受過放射線治療及多次頭頸重建的病人,介紹了以體外循環的概念來進行顯微皮瓣重建,其在2016年英國舉辦的歐洲年會中已提出過依據此概念所設計之體外循環機,此次算是一個追蹤及成果報導,對於困難重建的病人確是一道治療曙光。除此之外,全臉移植手術的追蹤報導專題也相當精彩,尤其在長期的追蹤,運用電腦科技評估神經及功能恢復以及在使用電腦規劃及3D列印技術來評估donor and recipient,也大幅優化病人之外觀及功能重建。
  3. 數位科技的應用(圖二、C):數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兩年一次的研討會可相當程度見證其發展,今年著重在數位軟組織之評估工具,由於當前之虛擬手術仍是以骨骼為基礎,軟組織目前所提出仍是以成效評估為主,尤其是動態分析,由荷蘭3D Lab Radboudumc所帶來的系列報導相當精彩。此外,擴增及虛擬實境的應用也著墨不少,但主要還是在研發階段,因此多在口頭報告中呈現,期待下次會議有更應用性的報導提出。客製化植入物(patient specific implant),在歐系以發展應用多年,此次會議也提出相當多應用於正顎手術及中顏面部重建的報告,對於以傳統重建技術困難之案例,客製化植入物確是一個目前最佳之解決方案。
  4. 特殊醫療專題(圖二、D):此次會議也在部分國內較罕見的主題做深入的描述,如orbital tumor management,pediatric tumor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非洲援助醫療計畫等,對於臨床上偶有嚴重侵犯中顏面的orbital tumor,或兒童顎顏面部良惡性腫瘤的治療提出不少突破性的看法。
  5. 職於多年來應用Brainlab導航系統於顱顎顏面手術,此次恰有一手術導航工作坊於Brainlab慕尼黑總部舉辦,便參加此活動並借此機會參觀Brainlab(圖三),其新設總部位於慕尼黑舊機場,佔地相當大,在活動中除演講外,亦參觀設於總部的hybrid operation room展示,會後在舊機場塔台有一小型的宴會,提供參加醫師交流的機會,相當難得,也為幾天繁重的學術節目提供一輕鬆的行程。
  6. 此次臺灣參與大會有30幾人,其中本院高壽延副院長及北醫劉定國醫師受邀於會議中發表專題演講,實為臺灣之光,本人則於會議中發表本院這幾年來應用電腦輔助技術在口腔癌切除下顎骨之重建技術(圖四),以軟體分析依此技術進行腓骨游離皮瓣重建的準確度,結果顯示在下顎骨近端支之準確率高,可精確回復病人之外觀及功能需求。

  幾天下來,深深感覺此會議的學術活動的紮實度確實是所參加過的會議中數一數二的,在會議中學得不少新知,可應用於將來的臨床治療,會議結束後緊接著就是慕尼黑一年一度的啤酒節,趁這會議結束後至瑪麗恩廣場(Marienplatz)走走感受一下氣氛,位於廣場中是哥德式建築的新市政廳(Neun Rathaus),是人潮聚集地周圍有許多餐廳,品嚐德國香腸回憶當年在德國進修的生活(圖五)。會議於9月21日閉幕,於22日清晨搭機前往法蘭克福,再轉機回臺灣,結束此次會議行程。

 

三、 心得及建議事項

  口腔顎面外科是相當特別的醫療專科,因其部位的特殊性,往往需結合醫學及牙醫學的知識來提供病人更全面的治療,近幾年來電腦輔助手術領域蓬勃發展,無論是虛擬手術計畫或是客製化植入物重建都是進入數位化及精準醫療的關鍵,相較於國外的發展,反觀在國內因政策的不明朗使得臨床醫師在應用上限制極多。本院在2010年開始,在高壽延副院長的支持下,逐漸添購設備並將此技術逐步應用在顎顏面重建、外傷重建、齒顎矯正手術、顏顱畸型手術、腫瘤手術等,在國內實屬領先地位,但在相關資源整合上卻往往被忽略,希望院方在建立智慧醫療的目標中能更加重視我們現有的成果並加以運用。再者,由會議中可看到顱顎顏面疾病的多樣性及個別考量往往需要整合性治療,鑑於這些病人常不知如何尋求治療,成立顱顎顏面中心整合多科治療不僅可以穩定的病人來源及多樣性,更可成為本院特色。此次的會議,幾項特殊的專題報告中可看到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德法系統,在國際醫療參與度上的著墨,無論是戰場上的外傷處理或罕見的顎顏面腫瘤治療也可提供本院在未來可能發展的對象,在相對醫療資源缺乏的新南向國家中,不乏特殊顎顏面腫瘤病人,藉由醫療合作,不僅可發揮本院醫療水準,亦可提高國際能見度。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