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交通大學智慧醫療中心參訪心得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交通大學智慧醫療中心參訪心得

護理部督導長 廖淑貞

一、緣起:

  日前在陽明大學護理學院的院級專題演講中,聽聞交通大學林奇宏副校長介紹『交通大學智慧醫療中心』,當時即心生嚮往,期盼能有機會一窺究竟,因緣際會,這學期因選修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博士班『Health Promotion Theory and Strategy』的課程,有幸在劉影梅教授的精心安排下,讓護理學院師生一行共20人,在109年10月17日前往參訪,並與交通大學智慧醫療中心、有機半導體實驗室的師生們,進行交流討論。

二、認識交通大學智慧醫療中心

  就在初秋氣候涼爽、風和日麗的周末,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師生一行20人,搭乘遊覽車浩浩盪盪的來到交通大學博愛校區,甫下車印入眼簾是巍峨的前瞻跨領域生醫工程大樓,又稱賢齊館,智慧醫療中心即坐落於該館10樓,電梯門方開啟,就見到笑咪咪的林奇宏副校長及柯立偉教授迎接我們,副校長同時也是『交通大學智慧醫療中心』主任,首先由他介紹『交通大學智慧醫療中心』以及籌備中的智慧醫院『憶卿醫院』;該中心成立2017年,初名為『智慧醫療推動辦公室』,2019年更名為『智慧醫療推動中心』,目前與臺灣12家醫院簽屬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備忘錄),透過整合國內外生、醫、資、電等跨領域學門,促進產業、學界、研究部門合作,帶動智慧醫療群聚效應,提升醫療技術研發量能,智慧醫療中心在賢齊館10樓建置智慧醫院模擬病房,目前規劃有門診區、護理站及病房區等,提供廠商及新創團隊研發試驗場域及合作溝通平台,進行規劃以資通訊科技推動智慧病房;而2015年開始籌建的『憶卿醫院』,分別於2018年及2019年通過教育部及衛生福利部核准興建,預計2022年啟用,未來將有429張病床服務國人,結合在地資源,以『全人醫療、全程照護』為宗旨,將建構『同行致遠、共享資源、創新價值』的大健康醫療生態系;副校長特別提到目前智慧醫療中心供應端資源充足,需要有更多需求端的資訊,期盼藉由今天陽明大學護理學院碩博士班師生來訪,注入更多需求端的資訊,期待護理學院菁英們一起投入,共創智慧醫療新境界。

三、認識交通大學智慧病房

  接著由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柯立偉教授,帶大家參觀交通大學智慧病房,其全名為YMCT Center for SMART HEALTHCARE模擬病房,目前規劃有門診區、護理站及病房區,各區智能化設備如下:在門診接待區設有衛教輪播設備、智能化報到系統及人臉辨識系統;門診測量區則有生理數據控制中心、體溫感測貼片、無線傳輸血壓計、無線傳輸ECG、智能化五官鏡、Heartio心輸出量測計、有氧復健平台訓練儀等;門診區有智慧化排程App、診間智慧排程電子白板、智慧化電子病歷系統、智慧聽診器等;護理站有情報電子白板、護理站智慧控台、移動式護理站、警告通報App、病歷電子紙筆記本等;病房區有智慧床頭卡、智慧門牌、智慧化互動系統、升降式病床與智慧床墊、跌倒偵測、點滴監測系統、醫療資訊電子紙顯示器及智能照明開關等;其中智能化五官鏡令我印象深刻,有別於傳統的五官鏡,檢查時醫師與病人能維持適當距離,結合影像分析及雲處理,檢查後立即上傳影像到看診電腦,方便醫師與病人及時討論,並且也發展初步病症篩選的診斷分析軟體 (Diagnostic Simulator),作為輔助醫師診斷與判斷病情的工具。YMCT Center for SMART HEALTHCARE模擬病房,以5G通訊技術佈建醫療照護網絡,應用整合數據,開發新醫療模式,透過產、官、學、研、醫多方的跨域合作,共同開創生醫經濟的新創聚落,不僅能作為學生實習、教授進行技術研發的場域、還能透過新創團隊使產品升級、與業界廠商跨域結盟,共同加速前瞻技術產業化。我個人覺得在積極推動智慧醫療的當前,非常值得前來參訪與交流,共創合作新契機。

  柯立偉教授相當幽默風趣,他戲稱近幾年資訊業界積極投入智慧醫療,期望能夠擺脫『毛利小五郎』(毛利小於五)以及『茅山道士』(毛利只有三)的稱號,期待與醫療護理領域專家合作;教授任教於交通大學生物資訊研究所,其研究專長領域為腦波分析,對頭痛、神經復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等多所涉略,近幾年研發許多穿戴式腦波偵測裝置,亦有相關產學合作研究成果,例如:與小兒科醫師合作,運用穿戴裝置體表感溫,透過心電圖第二導程感測心律及呼吸,推估核心體溫,即早偵測孩童發燒狀況,目前已獲專利認證且有相關學術期刊發表,近期即將商品化;與護理學院合作比較芳香療法與水蒸氣療法,對健康成人促進睡眠之成效,運用腦波偵測確實測量到接受芳香療法之個案,深度睡眠階段(N3 stage)增加;此外也運用於ADHD介入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之成效探討,以腦波進行療效評值,發現CBT介入後ADHD個案腦波中的Theta波和Beta波顯著改善;與復健科醫師共同研發『人機互動的共同學習系統(human–machine co-learning)』,將實境裝置的遊戲結合穿戴式感測器及腦波監測系統,運用於中風病人復健運動,不僅提高患者復健的意願,且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使復健的效益達到最大,榮獲第16屆國家新創獎臨床新創獎殊榮;教授也與臺北榮總神經內科團隊合作,對有頭痛問題之病人進行腦波探究,團隊測知當頭痛發生前腦波產生明顯變化,其中α波(alpha)和θ波(theta)連結明顯減少,柯教授將此現象比喻為電腦容量滿載需要reset,關機休息再重開機,他將頭痛詮釋為保護機制,同時也將腦波偵測運用於科學辦案,透過影像瀏覽監測腦波變化,作為測謊及不在場證明等調查,相當有趣,教授相關腦波測量裝置,已在109年12月世貿展覽館的臺灣醫療科技展展示,有興趣者不妨把握時間前往參觀。      

四、認識交通大學有機半導體實驗室

  下午師生一行人則驅車前往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參訪物理研究所孟心飛教授的有機半導體實驗室(Organic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物理研究所目前共有4位教授,指導將近40位碩士班及博士班學生,一開始教授用眾所周知的元素週期表,由淺入深,讓我們知道所謂有機(Organic)就是以碳(C)為主的結構,常見應用於開關(switch)、化學感測(sensor)以及能量轉換(solar cell),目前該實驗室不論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或OPV(Organic Photovoltaics,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均占有國內外領先地位,教授人如其名,文質彬彬笑臉迎人,講述心愛的卓越研究成果時,眼神散發出光采,神采飛揚。接著教授安排兩位博士班學生為我們介紹什麼是OLED及OPV?對我來說都是極度陌生且感到新鮮的名詞。有別於我們所熟知的LED(light-emitting diode)是將正負電結合,以光的方式呈現,光色較刺眼;而OLED是有機的發光二極體,較接近自然光、色彩較柔和,目前教授的有機半導體實驗室已能精準調配處方,透過刮刀塗層及抽真空技術,能製造出590奈米、亮度1400、輕薄、無藍光的發光二極體,經與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劉影梅教授合作,運用於高齡長者睡眠研究,經過四周OLED光照治療後,長者平均睡眠時數增加112分鐘,因此OLED獲得助眠燈的稱號。而什麼是OPV呢?OPV(Organic Photovoltaics)是有機薄膜光伏,又稱半透視有機太陽能電池,經由日照光能產生電,目前有機半導體實驗室已能製造單片A4大小的OPV,能達到夏日全日照產出1.5瓦電量,相較於以往C級太陽能板,造價高昂、無法塑形、產生有毒廢棄物、裝設地無法種植等缺點,OPV為半透明、陽光可穿透,不與人爭地,裝設地可以種植、具有自組裝、自供電的特性,能自主發電自主供電等優點,目前能達到10%轉換效率,並利用此電能帶動灌溉水,研發團隊正與霧峰農業試驗所合作,建立溫室示範案,教授強調由於OPV具有半透明、可發電等特性,未來可嘗試運用於居家建築物玻璃牆面裝修,成為綠能建築的一部分,亦可運用於野戰醫院或戶外發燒篩檢站等建物。此外,教授有機半導體實驗室與臺北榮總神經再生研究室合作,研發探針式化學感測器,以鋅離子感測針頭,利用光纖送進光,混合小分子捕抓離子使光改變,產生一個圓柱對稱1.5mm的針尖,用於神經外科手術;該實驗室亦研發呼氣氨感測器,是具有垂直奈米通道以及多孔性上電極的有機二極體,高靈敏的呼氣氨可以做為血液透析成效的指標,具有非侵入、及時、低成本等優點,因此適合開發成為醫院及居家洗腎患者洗腎成效確認的監測醫材,已經獲得中華民國及美國專利,目前正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進行洗腎病人的臨床實驗。

四、參訪心得

  『 隔行如隔山』,我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大開眼界,這些跨領域的合作案相當令我驚艷。互動討論中也有同學提問,目前Apple watch心率分析已通過美國FDA認證,為什麼臺灣還不能使用?係因臺灣《藥事法》第13條規定:『用於診斷、治療、減輕、直接預防人類疾病、調節生育,或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機能,且非以藥理、免疫或代謝方法作用於人體,以達成其主要功能之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試劑及其相關物品,都屬於醫療器材範圍』,因此,受醫療器材管理辦法規範,製造商必須拿到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認證,以及領有「藥物許可證」的藥商,才能正式販售。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研發成果要能受順利商品化並落地使用,需要熟知相關法條規範,教授表示目前交通大學生物資訊研究所,分別在上、下學期開辦『智慧醫療概論』及『智慧醫療實物導入』課程,邀請許多業界傑出導師傳道、授業、解惑,歡迎有興趣同學跨校選修。

  所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這一趟參訪收穫滿滿,讓我深刻體驗到智慧醫療中心的定位,在現今講究科學證據的學術研究環境裡,個人認為一個優秀的博士生必須具備3Q component,除了要有高的 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指數),好的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管理指數)外,SQ(So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社交智商)相對更顯重要,高的 IQ擬定嚴謹的研究設計,好的EQ克服種種挑戰與煎熬,而強的SQ能協助研究過程順利執行,使研究的美夢成真,如同光照治療,護理端具備590奈米無藍光可助眠、老人夜眠障礙等需求端的資訊,由OLED實驗室提供供給端資源,藉由跨領域合作使需求知識轉化為創新產品,進一步成功商品化,成功實踐改善人類照護的能力,這也是智慧中心成立的精神『同行致遠、共享資源、創新價值』。感謝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劉影梅教授無私的付出,不僅包辦參訪費用,甚至提供如此豐碩的資源,強化我們的So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期待在不久的將能有具體合作成果產出。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