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 談急診醫學模式及里程碑

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 談急診醫學模式及里程碑

急診部  徐德福主治醫師

前言

  身為醫師,最常被問的一個問題是:你走哪一科?表明是急診醫師後,還是會繼續追問,那到底是內科還是外科?回答就是急診專科,還是熬不過親友的逼問,最後會冒出:簡單的講,算是緊急的內科。雖然無奈,但也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明白,到底什麼是急診醫學專科。

  但在瞭解急診醫學模式(EM Model)與急診醫學里程碑(EM Milestones)之後,便能清楚的了解急診醫學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專科。

  EM Model告訴我們,急診病人是一個獨特的病人族群,特色是擁有緊急卻未知分類的病徵。你高血壓不會找神經科來控制,生小孩不會找直腸外科來處理,那你忽然有一個急性腹痛冷汗直流時,一定也不會想賭一下,直接掛腸胃科、一般外科、或婦產科醫師看,難道你不會想要一個訓練有素、一身是膽、專為急症量身定製的專科─「急診醫師」來解決你那無法預先猜是哪一科又千變萬化的急症?

  啥!急診是一個獨立的專科?不是各科的前端而已?急診整科好好的就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專科,當然不是什麼各科的前端。冠狀動脈疾病到了後期無法靠心臟內科的心導管處理,需要轉介給心臟外科醫師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我們會說心臟內科是心臟外科的前端嗎?產科醫師照顧胎兒到出生後,由新生兒科醫師接手,我們會說產科是新生兒科的前端嗎?當然都不會!同樣地,急診醫師完成了急症的照護階段,轉由其他專科醫師進行接續的照護,又怎麼會說急診專科是其他專科的前端。重點在於各個照護階段需要不同能力組合的特定專業,急診就是專門照護未知狀態急症病人的獨立專業,其具備的多數核心能力是其他專科所沒有的。EM Model與Milestones就指出,ACGME的六大核心能力在急診就演化出23 項次核心能力與其對稱的訓練,其中大多數都是別的專科所不熟悉的,例如急症穩定處置、焦點式問診與理學檢查、目標導向焦點式超音波、動向處置、多工能力…等等。

  接下來,容我介紹甚麼是EM Model和EM Milestones。

 

急診醫學模式(EM Model)

  台灣急診現在所面臨的一些困境,美國的急診醫學界也曾面臨身為新興專科的這些窘境,只不過比我們早了二、三十年。這些問題很多來自於對急診核心的不清,所以從1975年起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ACEP)與Society for Academy of Emergency Medicine(SAEM)的前身便開始著力研究急診醫學的核心,進行了急診醫學這個新興領域的臨床執業分析。這項工作的結果導致了急診醫學核心內容的發展,這包含一系列在急診常見和評估的情況、症狀和疾病。到了1997年,「核心內容專責小組」(The Core Content Task Force)完成了急診醫學臨床業務分析的任務。根據這份分析文件,由ACEP等六個急診醫學相關組織,基於實證研究與專家意見,於2001年創建了「急診醫學臨床執業模式」(Model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Emergency Medicine),簡稱急診醫學模式(EM Model,此後每兩年更新發表於學界期刊,第六次改版於2014年5月公佈。

  EM Model的核心邏輯為:在病人端,是以症狀和癥候來表現,而不是一個已確知的疾病;在臨床推理上,是由辨識病人臨床表現中指向特定診斷或臆斷的形態作開始,「形態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是急診醫學臨床執業的特點和基礎。在處置上,診察病人過程中,須同步進行診斷性檢查與治療性處置 (圖一)。

  從病人端,可以拆分出「急迫性」及「疾病型態」兩部分。病人急迫性即病人嚴重度的評估,從進急診的檢傷分類,到初級及次級ABCD評估與穩定復甦等。依據臨床急診執業分析而得的疾病型態,揉合醫學知識、病人照護和操作型技能等的綜合技能(圖二)。在處置上,醫師任務同步融合到院前照護、緊急穩定、聚焦式病史詢問及身體評估、診斷性檢查、治療性處置、動向處置及團隊管理等。在如此的動態轉換之下,形成了EM Model的三大要素:病人急迫性、醫學知識/病人照護和操作型技能的清單及醫師任務(圖三)。
 

 

 

 

 

 

  病人急迫性及醫師任務,在交互作用之下,形成了如(表一)的矩陣。醫師任務需要因應病人的急迫度,來作適當的調整。

  醫學知識、病人照護和操作型技能的清單,為美國疾病管制局於1995至1996年期間,抽樣四萬筆急診醫療記錄,所代表的母全體估計為九千萬的急診就診人次。最後清單的選定,是由急診醫師組成的專家小組,基於發生的頻率、病患臨床表現的危急特性及急診業務的其它要素,歷經六次改版(最新版本於2014年5月發佈),並與六大核心能力互相對應,形成了如(圖四)的樣貌。

  發展EM Model的目的,包括(1)作為專業的核心文件,(2)提供了發展未來醫學院和住院醫師課程,(3)專科醫師認證考試,(4)繼續教育目標,(5)研究議題,(6)住院醫師訓練計劃審查要求,(7)其他專業功能運作必要文件的基礎。

  在功能上,EM Model形成了一個急診醫師的能力表現和課程設計評量的架構。這樣的架構,型塑了急診醫師應有的樣貌,但如何確認每一位接受訓練的學員,能夠獲致這些勝任能力的組合?這就必須從EM Milestones來說明了。

 

表一:醫師任務與病人急迫性矩陣

醫師任務

 

病人急迫性

危急

緊急

輕症

病人出現一個危及生命的疾病或傷害的癥候或症狀,如果不立即開始採取處置措施以防止進一步的氣道、呼吸、血流動力學和/或神經系統的不穩定,會有非常高的死亡機率。

病人出現疾病或受傷的症狀或癥候,如果不趕快開始治療,很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或併發症。

病人出現疾病或受傷的症狀或癥候,有很低的機率病情惡化或產生併發症。

到院前照護

緊急穩定

執行焦點式病史與理學檢查

調節因素

專業議題

研究診斷

診斷

治療性介入

藥物治療

觀察與再評估

會診

動向

預防與衛教

病歷記錄

多重病人照護

團隊管理

 

 

 

 

圖四、醫學知識、病人照護和操作型技能清單(部分摘錄)

 

 

圖四之一:1.0 Signs, Symptoms, and Presentations,全部含1.1至1.3,摘錄1.1至1.2。

 

圖四之二:19.0 Procedures and Skills Integral to the Practice of Emergency Medicine,全布含19.1至19.5,摘錄19.1至19.2。

 

圖四之三:20.0 Other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Practice of Emergency Medicine,全布含20.1至20.4,摘錄20.1。

 

急診醫學里程碑(EM Milestones)

  過去的醫學專業訓練計畫,完成3-6年的訓練年資、通過專科考試後,就成為一位專科醫師。這種模式或可稱為茶包模式(Tea Bag Model),茶包泡久了,味道自然就出來了,到最後嚐一嚐,嗯,沒錯,好像就是這個味道。但是,如果味道不對呢?如何在過程中發現不適任呢?

  可曾想過醫學生一年級,需要各科的「評量」達到某種(及格)標準後才能升到二年級,如此依序完成修業年限,過程中也有留級或退學的。那為什麼攸關生命的醫療專業,在過程中如此隱晦不明,只有最後一道關卡把關?

  因著這樣的疑慮,需要一種新的思維,也就是當代醫學教育的改革浪頭,已發展至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專注於以學員為中心,獲取「預設」課程成果或勝任能力,而不強調以時間為基礎的訓練課程。

  傳統的訓練模式,由教師規畫課程目標、內容,負擔教學責任,在科層式課程及固定期間中,教導學員獲取相當的知識內容(表二)。有別於傳統模式,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是以「社會健康需求」為目的,依此打造所需要的醫療專業組合及勝任能力,據以規畫訓練課程及評估工具,來保證能達到「預設」社會健康需求的專業勝任能力(圖五)。

  要推展以勝任能力導向的醫學教育時,需要將這群能力具體化為有意義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能標記能力進展的「里程碑」(millstones)。這樣的里程碑可以闡明在某個訓練階段,例如第二年住院醫師,須完備哪些核心能力,而我們可以相當地信任他們的能力。

  里程碑的概念,可以更明確地描繪勝任能力(competency),而且可以依照不同的專科特性,而調整到相對應的知識、技能、態度及信念。而且,對於住院醫師從進入訓練計畫到完成專科醫師認證的過程中,皆能充分展現其能力進展的動態成果。

 

表二、以結構和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和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課程比較(Acad Med 2002; 77(5): 361-367.)

 

Structure- and process-based

Competency-based

Driving force: curriculum

Content

Outcome

Driving force: process

Teacher

Learner

Path of learning

Hierarchical

Non-hierarc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content

Teacher

Student and teacher

Goal for educational encounter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application

Program completion

Fixed time

Variable time

 

圖五、傳統模式及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模式(Lancet. 2010 Dec 4; 376(9756): 1923-58.)

  以急診醫學專科醫師訓練為例,ACGME的六大核心能力與EM Model交互作用後共產出23項次核心能力,每項次核心能力平均有8-10個里程碑,美國急診醫學專科委員會於2012年底公佈的版本共有227個里程碑。台灣急診醫學會於2013年翻譯及完成逐條審查及在地化修正(validation stage I),2014年公告後,並完成德懷專家會議信效度化(validation stage II),結果產出23項次核心能力,228個里程碑(刪除美國版1個、新增台灣版兩個)。預計於今年完成實地測試(field test)及全學會師資培訓。未來朝向參照美國NAS(new accreditation system)模式來落實專科醫師訓練、審查及專科評鑑。

  六大核心能力及里程碑的階層關係如(圖六)所示,搭配跨核心能力的EPAs及STARs,編織成完整的專科專業能力。23項次核心能力表列如(表三),每一項次核心能力,下有8-10項里程碑,分別列在1至5級能力之下,舉例如(圖七)所示,例如,當學員具備該次核心能力第1、2、3級所有里程碑能力時,即勾選為第3級勝任,部分第3級能力未達到,則標記為第2.5級勝任。定期(每半年一次)追蹤學員的所有次核心能力的里程碑,可呈現單一學員依時間進展,所漸次獲得的能力,與同一資歷的同儕相比,據以得知某一能力低於同儕2個標準差之下,即可加以補強。或是得知某一訓練計畫下的所有學員的平均表現,不如其他訓練計畫,整個計畫就需檢討改善。希望所有訓練學員,在考專科考試之前,皆能達到第4級的能力。至於第5級能力,則是持續專業發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目標。

 

圖六、六大核心能力及急診醫學里程碑的階層關係(EPA: 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STAR: statements of awarded responsibility)

 

表三、急診醫學里程碑23項次核心能力表列

六大核心能力

23項次核心能力

病人照護

(14項)緊急穩定處置、焦點式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診斷性檢查及檢驗、診斷、藥物治療、觀察與再次評估、病人動向、多工能力、操作型技能一般原則、呼吸道處置、麻醉與急性疼痛處置、目標導向焦點式超音波、傷口處置、血管通路

醫學知識

(1項)醫學知識

系統下執業

(3項)病人安全、醫療制度下的管理、科技運用

從工作中學習與成長

(1項)從工作中學習與成長

專業素養

(2項)專業價值、當責

人際及溝通技能

(2項)以病人為中心的溝通、團隊管理

 

  行文介紹至此,里程碑計畫的推展也有一些隱憂,列其主要者,包括教師的培育、評估工具的發展、以及將里程碑的能力培訓整合至訓練計畫之內。就教師培育的重要性而言,過去的方法培養不出未來的醫師;有些現在被期待要教的,老師們過去根本沒學過;許多一線教師仍然缺乏深度了解「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的涵義,以及缺乏適任的教學和評估學生的能力。這些都是急待要克服的議題,本文無法一一敘明。

  最後,思考一下這樣的情境:用過去的方法,教現在的學生,去面對未來的問題?醫學教育,老師及學生都需加把勁!

 

圖七、急診醫學里程碑摘錄(PC7、SBP1)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