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學習如何說再見

學習如何說再見

家醫部 朱豐沅住院醫師

  不知道您是否也和我一樣,有時會夢見摯愛的家人離世,而悲傷的情緒與哭泣使自己從睡夢中驚醒?不知道您是否已有過親人因病痛而去世的經驗,還是和我一樣在思考如何面對這樣的時刻來臨?不知道您是否和我一樣,總是想著如果有一天自己要離開了,該怎麼和自己所愛的人說再見?

  大學二年級選修生死學的時候,我開始思考要如何讓自己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開始為自己預立好一份遺書,開始思考當自己最親的家人受病痛而即將離世時,我該如何減輕他們的痛苦,而我的心情在這樣的過程中該怎麼去調適。在這樣的思考過程裡,我也開始試著去了解安寧緩和醫療及善終的概念。

  從進醫院實習到現在第一線照顧病人,儘管看過許多的生老病死,親身或是與師長一起向家屬和病人解釋不樂觀的病情,試著把安寧緩和醫療及善終的概念帶給他們,我仍然一直在思考如何面對生死,如何學會放手,如何學會別讓不捨成為病人無法順利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絆腳石,如何學會說再見。

  在台北榮總大德病房實習時,那一位被我寫入Case-based discussion作業的六十三歲子宮內膜癌末期婦女令我難忘。從詢問及整理病史,做身體理學檢查和傷口換藥等等,我都有一一參與。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幫她換藥的過程。背部和會陰部被腫瘤吃穿且夾雜著糞便,感染的傷口所呈現的樣貌和散發出的惡臭,都著實讓人難忘;病人痛苦的表情也烙印在我的內心。此病人最令我難過的地方是,我們沒有辦法幫她解決她與女兒間的衝突,讓她在生命的末期時,心理上有打不開的結與遺憾。從這病人身上讓我更加確信,醫治一位生命末期的病人要的不只是身體上不舒服感的減輕,我還得從病人的社會、心理和靈性方面來給予幫助,並且去照顧到病人的家屬。

  雖然很早就開始去思考如何說再見,去試著把安寧緩和醫療與善終的概念帶給在生命末期的病人與其家屬,我的內心仍是有許多疑問[註2]:

1.該怎樣真正去評估一個病人快到了生命的盡頭?如果病人已被我們認為距離死亡不遠了,但生命有奇蹟發生的話,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形?該怎麼去與病人及家屬說明? 

2.其實有很多癌末的病人,在抗癌的歷程裡都是很勇敢地咬緊牙關撐過開刀、無數次的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副作用。但是隨著癌症的復發及惡化,讓他們心有餘卻力不足而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的幫忙。他們在治療的過程中內心一直都是很堅強,一直對於戰勝癌症抱有一絲希望,但是當戰勝癌症已經不可能了,我該如何幫助他們的內心接受這樣的事實,讓他們能夠積極地接受安寧緩和醫療,而不是消極地走完餘生? 

3.在華人的社會裡,常常會遇到家屬願意讓病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及善終,但是卻不希望我們告訴病人的病況,因為他們會擔心如果病人知道疾病無法治癒,就會自暴自棄,無法積極地走完最後的人生。然而,我認為如果不讓病人知道自己的狀況,那麼病人與家屬之間就有很多話講不開,就無法坦然面對彼此,無法好好道別、道愛、道歉與道謝,就會留下許多遺憾。因此,我該怎樣與想隱暪病情的家屬溝通,讓他們接受我的想法呢?

4.我還年輕,人生的歷練還不夠,見過的大風大浪少,那我該如何向這些即將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長輩病人和家屬們解釋病人的病情和討論病人的狀況,才能夠得到他們的信任?

5.不斷地在面對臨終的病人,當感到身心疲乏,甚至麻木,還有許多負面壓力時,我應該去調適呢? 

  學習如何說再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還在學,學習如果當自己與親人要說再見時,能夠在悲傷的情緒過後給予彼此最誠摯的祝福;也繼續學習幫助我所遇到臨終的病人及其家屬彼此學習說再見。另外,我也希望自己能繼續推行安寧緩和醫療及善終的概念,因為能夠讓病人沒有痛苦且有莊嚴地向這世界道別,是一件充滿意義的事情。

[註1]朱豐沅醫師現為本院103學年度PGY,並已錄取104年度家庭醫學部第一年住院醫師。

[註2]安寧病房主治醫師張曉婷回應:朱醫師的疑問也是許多臨床醫師在照顧末期病人和家屬時的疑問。首先,末期病人的病情告知,在臨床照護上一直是重要的議題之一,面對隱藏病情的家屬,可進一步和家屬溝通,了解家屬隱病之原因,和家屬進行適切的溝通取得共識,釐清並評估告知病情對病人的利弊得失,針對病人的需要及其對病情之理解程度循序漸進、階段式告知病情。然而,病人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就像病人選擇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一樣,也是自主性的治療抉擇,病人選擇安寧緩和醫療並非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以緩解性、支持性的治療方式繼續對抗癌症,當給予肯定。臨床上照顧病人的專業人員,難免會有身心疲乏甚至是感受耗竭(burnout)之時,要避免或減輕這樣的狀態有以下建議,包括:放鬆訓練、健康的飲食、規律運動、暫時休假、找三五好友聚聚宣洩壓力、以及調適自己應對壓力的方式,尋找專業人員協助等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法。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