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參與第13屆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13th World Congress of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參與第13屆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

(13th World Congress of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精神部住院醫師 鄭智銘

摘要(含關鍵字)

  在精神病臨床治療實務方面,WFSBP制定許多全面性的treatment guideline, 包括急性躁症治療、急性躁症憂鬱期、思覺失調症、難治型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失智症與人格違常。2012年由本部醫師領軍統合全國共識制定出的「臺灣雙極性疾患治療共識」亦是以WFSBP的治療guideline為架構制定的,與會講者均是世界上該領域的專家,其演講某部分也代表了目前治療與研究觀點的演進。本次會議除了診斷學marker以及治療方式的追求創新外,在與會當中,智慧裝置在精神科的應用也是熱門題目之一,身為硬體軟體大國的臺灣,加上工資相對低廉,應該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出一些能幫忙臨床診斷(例如滑手機的頻率,發訊息的頻率以及總使用時數等等)甚至幫忙精神復建(psychiatric remediation)的軟體,惟這些努力並非短期即可回收,在與廠商協商過程中應有充分討論以及了解。

 

關鍵字: 13th WFSBP

 

 

一、目的:

  在精神病臨床治療實務方面,WFSBP也制定許多全面性的treatment guideline, 包括急性躁症治療、急性躁症憂鬱期、思覺失調症、難治型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疾患、失智症與人格違常。2012年由本部多位醫師領軍統合全國共識制定出的「臺灣雙極性疾患治療共識」亦是以WFSBP的治療guideline為架構制定的,與會講者均是世界上該領域的專家,其演講某部分也代表了目前治療與研究觀點的演進。另外,本次參與國際會議亦屬於本部106年工作計畫第二大點[加強基礎及臨床研究]中,關於[積極參與國際學會與世界接軌]的項目實踐。此行目的在於學習,希望能夠學習引進臨床最新的觀念與知識,應用在院內研究與治療,以及個案身心評估與相關倫理法律議題,提供臺灣人民最先進的治療技術。

 

二、 過程

  從第一天參加起,即可感受到大會的用心,大會網頁版可以讓我們標註想要參加的課程,且可以利用”我的最愛” 連結,快速在茫茫課程中,找到自己想要上的課程。同時現場亦宣傳大會App下載,除了延續我的最愛功能外,課程時間接近也會通知手機使用者課程所在位置。此大會涵蓋眾多主題,也有近一半的主題為基礎醫學研究。當初報名系統亦有包括Trainee (包括Resident)的優惠報名註冊價格,我認為這加大以及增加住院醫師參加的誘因。 課程安排很緊奏,從早上八點半開始一直進行至六點半。 惟課程同一時段所擁有的symposium太多且性質相似,以致有時自身兩個課程都想聽,但是卻只能選擇一邊的狀況; 另有時卻整個時段的課程都偏基礎,與臨床相距較遠的課程為主。 據觀察 在第一天以及最後兩天的人數,有很明顯的減少。與多國人士討論,表示課程安排太緊湊,課程結束後,與會人員外出時所有景點均已關門; 例如中國參加人員便直接下午就離開會場。或許未來台灣再舉辦相關會議時,亦應考慮人性的因素,畢竟上課五天若都在會場。大會每天會選出一篇優良壁報,並且張貼在明顯的地方,總共五天五篇一字排開,這對參加研究的人員來說具有很高的鼓勵性。

 

三、 心得:

  從Agenda可以看出,本次大會涵蓋了許多新式治療藥物以及新式治療方式,從biomarker for early dementia, epigenetic biomarker for mood disorder, tDCS and rTMS in clinical practice 到反思精神診斷準則是否合宜等等。本院照顧精神病患的數量上,在各醫學中心中是數一數二。然而臨床上也發現,隨著平均壽命提高,這些病人通常同時也有許多的共病讓我們整體的醫療更加棘手困難。在現行的醫療體制下,此類病人只會逐漸往醫學中心轉送,因此如何增加本院治療經驗與優勢是很重要的。此外由於民眾對藥物的有不合宜的想像,非藥物治療方式仍然流行,身為醫師的我們也應該瞭解是否現在有evidence-based 的alternative treatment 方式能夠幫忙病人。 此外,精神科醫療的特性,許多治療從施予藥物到發生效果 需要幾周的時間,屆時若效果有限,再換另一個藥物繼續幾周的try and error。這無疑對病人的治療品質不是這麼理想,且以憂鬱症為例,若一開始沒有迅速治療憂鬱狀態,長期仍然是會有一些認知功能的缺損,尤其是在attention 方面。如何快速治療,如何在治療前就可以知道治療成功的機率、有哪些biomarker 可以反映這些指數等等,過去會議討論過的,這次會議仍是持續精進討論。從EEG, 到 Paired pulse打在M1上的SICI, LICI, LCF 外,類似機轉Combin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TMS-EEG) 的指標  short-latency afferent inhibition (SAI) 在大會上也有被介紹。在臺灣ketamine用在depression研究剛起步時,下一個藥物-類大麻藥物(Cannaboid) 用在精神疾患的研究已有數個symposium在討論。同時在臺灣還無法通過衛生署治療indication的透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magnetic stimulation),在美國也進展到精準醫療的領域,利用fMRI,connectivity 相關研究,鋪陳depression可能至少有三種在prefrontal lobe異常的circuit,與其相對應特殊tms打法。 另外,在臺灣因醫療成本以及醫療糾紛可能下而日間式微的電痙攣治療electric cerebral therapy(ECT),在訴訟興盛的美國現在也逐漸推至除了depression以外的適應症,利用數據證實其療效;例如Autism的aggression and severe self-harm behavior , dementia with BPSD, catatonia等等在現行藥物無療效時,還能有另一個武器可以處理這些臨床困難處理,易復發但又讓家屬burning out 的症狀,維持治療也是用ECT的方式,每5-14天再施作一次,醫師對於這樣protocol以及臺灣家屬的接受度,或許值得討論,會議有人提問亦提及這問題。

 

  此次大會可以看得出來白人參加者占大多數,以及課程安排上,亞洲人主辦的symposium大都被安排在最後一堂或是第一堂這些參加者非常稀少的時段,往往一個symposium只有不到10個人來聽。未來我們仍舊需要多努力,除了與歐美學者合作外,在亞太區更應與日韓合作,增加國家在學術舞台上的發言權以及能見度。參加此次會議也可以發現到精神發展方向的轉變,從廠商擺設方面,主賣藥物的大廠幾乎沒有來展示,主要都是東亞區的brain stimulation 儀器商,在現場提供試用以及軟體操作。在近十年幾乎沒有新機轉藥物的當下,本院抑或是台灣未來非藥物性以及非侵入性的brain stimulation發展實為未來的趨勢。 會議倒數前一天也與 WFSBP在臺灣的會員組織 TSBPN(Taiwanese Society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and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林理事長以及其他成員一同與日本藥酒癮專家Seito、美國、香港學者一同共進晚餐,增加國際交流。

 

四、 建議事項(包括改進作法)

  在與會當中,智慧裝置在精神科的應用也是熱門題目之一,身為硬體軟體大國的臺灣,加上工資相對低廉,應該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出一些能幫忙臨床診斷(例如滑手機的頻率,發訊息的頻率以及總使用時數等等)甚至幫忙精神復建(psychiatric remediation)的軟體,惟這些努力並非短期即可回收,在與廠商協商過程中應有充分討論以及了解。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