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2017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Anesthesia Annual Meeting

2017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Anesthesia Annual Meeting

麻醉部主治醫師 鄧惟濃

摘要

  麻醉科技年會由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Anesthesia 舉辦,屬International Anesthesia Research Society的支會,每年所舉辦的會議針對麻醉界科技發展,是醫療器材研發人員的盛會,學會發表的論文將發行在Anesthesia & Analgesia副刊,是此領域的翹楚,在麻醉排名中4/31,SCI的IF: 3.827。本次投稿論文為「A Novel Mandibular Advancement Bite Block Prevents Hypoxemia During Endoscopy」,前置下顎式咬嘴為一藉由固定左右兩側臼齒,保護前端牙齒、提供內視鏡通道外,尚可提起下顎,減低上呼吸道阻塞風險,增加病人檢查安全之針對內視鏡檢查用之咬嘴。論文發表臨床測試結果可降低呼吸道阻塞、血氧濃度降低、麻醉人員介入打開呼吸道次數等,獲得國際學者的熱烈迴響,獲多人詢問研究方法與實際應用。並認識了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and Computing編輯Joseph Orr,同時是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麻醉學教授,交換許多編審意見,對未來的推廣學術研究將是一大助益。也認識了Keynote speaker Dr. Mark Rice,同時是創業家,交換了創投心得,對於醫材開發有所貢獻及Dr. Larry Chu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教育專家與本屆獲終生成就獎之哈佛大學教授Dr. James Philip。

 

關鍵字:麻醉、醫療器材、前置下顎裝置

Keywords: Anesthesiology, Medical device,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

 

 

一、 目的 

  麻醉科技年會由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Anesthesia 舉辦,屬International Anesthesia Research Society的支會,每年所舉辦的會議針對麻醉界科技發展,是醫療器材研發人員的盛會,可以說是一群科技人(geek)的聚會,學會發表的論文將發行在Anesthesia & Analgesia副刊,是此領域的翹楚,在麻醉排名中4/31,SCI的IF: 3.827。筆者因於台北榮總麻醉部工作,每日接觸與生理監視、麻醉深度監視、血流動力學與呼吸生理等與病人存活息息相關之科技,深感科技進展日新月異,但又有所不足之處,因此在考取專科醫師後,進入陽明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研讀博士學位,希望能盡微薄之力改善現有技術與科技,增加病人檢查與麻醉的安全,因此目前除臨床工作之外,尚努力研發醫療器材。本次參加會議,是因為在陽明大學與臺北榮總的合作之下,開發了前置下顎式咬嘴,進行臨床試驗之後獲得優良之臨床成果,因此投稿至麻醉科技學會,發表成果,並希望與同樣從事麻醉相關醫療器材之專家學者交換意見。

 

二、 過程

  麻醉科技年會在風光明媚之加州聖地牙哥舉辦,聖地牙哥在加州最南端,距離墨西哥邊界只有三十分鐘車程,四季如春,是西岸有名之富豪聚集之地,此外更有重要戰略位置,有美國海軍及陸戰隊基地,更有大型軍艦停泊於此,是美國海軍航空之誕生處(Birthplace of Naval Aviation)。學會選擇在此處進行會議,是佔地利之便,因鄰近加州矽谷,且西岸為科技重鎮,因此方便多數從事醫療器材研發之人員與會。筆者之論文投稿能獲學會評審青睞得以發表,自然是無比興奮,第一天(一月十一日)抵達,隨即參加會前晚宴,與年輕住院醫師們交換心得,得知美國醫院教育過程與最熱門之研究主題,並完成海報張貼。

  第二天(一月十二日)主題為創業與大數據,主講之Dr. Mark Rice有豐富經歷,學會邀請來分享創業心得,第三天(一月十三日)主題為醫學教育,Dr. Larry Chu分享史丹佛大學Stanford Anesthesia Informatics and Media (AIM) Lab的研究結果,並有午宴表揚Dr. James Philip在麻醉生理監控上的諸多貢獻。第三日下午並有Young researcher workshop,交換程式設計的心得。第四日(一月十四日)主題為醫療器材創新,大會主席總結後散會。

  聆聽來自世界各國專家學者演講同時,筆者亦在海報討論時段與科技界同好交換心得,呼吸道處理在麻醉界也是熱門議題,因此,筆者之論文海報獲得熱烈回響,並有學者交換名片,希望能夠進一步合作,獲得許多收穫。

 

三、 心得

  麻醉科技學會為結合麻醉學理與科技研發之學會,與會人士皆為跨界跨領域專家,筆者參加學會討論是大開眼界,主講之一 Dr. Mark Rice分享創業經驗,主講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以幽默語氣分享他如何虧掉一千七百萬美金。Dr. Rice是Vanderbilt University的教授,同時也是職業麻醉醫師,從事血糖測量研究也多年,非侵入式血糖測量一直是醫材研發人員的夢想,但不管是經皮膚、經淚液或經汗液等,始終沒有成功。一天 Dr. Rice發現視網膜再生速度與血糖濃度成比例,便想以此技術設計醫材,讓病人非侵入式的戴上眼鏡,上有測量視網膜細胞再生的速度儀器,便可得知血糖濃度。他的實驗室細胞實驗與人體實驗皆非常成功,與好友Dr. John Smith合作,即Johnson & Johnson及Life Scan的前身,創立公司,創立過程高潮迭起,與募資平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及律師有多重交戰,成功募資2400萬美金,但最後人體實測的結果不盡理想,因為在實驗室黑暗的狀態下測量血糖非常準確,但在戶外強光下血糖值會高估,這樣一來病患可能因此打了胰島素而造成低血糖,進而引起嚴重併發症,因此最後 Dr. Rice放棄研發,他說:”This technology may kill someone!”,最後退還給投資人1700萬美金以失敗收場。但他獲得寶貴經驗,他分享幾個重點,創業最重要的是100%投入,投資人沒看到主持人的決心是不會丟錢的,他們最在乎的是幾個問題:”Can you make it? Can you sell it? Can you protect it? Can you manage it?”這些問題是決定創業前就要想清楚的。另外,Corporate attorney與Venture companies同等重要,這是與FDA、消費者等打交道的最佳利器,而這些專家,都在加州,而且幾乎都在三藩市近郊同一條路上,可見加州真是創業的天堂。

  此外同樣令人興奮的議題,是有關醫學教育的,由史丹佛大學的Larry Chu領軍,及其他兩位醫師共同分享。Dr. Chu的Stanford Anesthesia Informatics and Media (AIM) Lab是醫學教育與模擬界的翹楚,筆者有幸在亞太模擬醫學會議中,也與Dr. Chu交流,這次再次相遇格外令人興奮。他提到,千禧世代的學生們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需要的不是老師教授知識而是需要怎麼處理這麼多的資源,傳統的教學法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一對一教學有高達80%學生能達到大師級能力,而相較於大堂課只有20%,因此量身訂做課程是非常重要的,而他們做到了,參加AIM Lab課程的學生,凡在線上登錄學習過程與成果,電腦會分析出學生缺乏或已經具有的知識與能力,下次登入時,會選出學生可能感興趣或需要加強的課程,使臨床學習更有效率,實為驚人之學習法,值得臺灣醫學教育學習。

  第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屆終生成就獎得主Dr. James Philip的貢獻,他先是學習電機,在Omeda公司從事工程師工作,與臨床醫師有接觸後,感到工程與臨床語言上的隔閡,始終令人無法設計出符合需求的醫療器材,因此進入哈佛醫學院就讀也順利完成訓練,在波士頓Brighten and Woman’s Hospital執業。單這些學習經歷就令人佩服了,但他的成就來源是成為臨床醫師後無數的發明,包括發明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ressure bag、設計ETCO2 monitor、Ohmeda moniter、gas man(給inhalation用的Target control inhalation simulator)、Bard pump(PCA的前身)。使麻醉工作便利性與安全性大大提高。聽他描述從小頑皮拆機器的模樣,到在醫療器材公司工作,如何受啟發進入醫學領域,與如何發現臨床需求,好像在聆聽近代麻醉史,他的辦公室宛如小型麻醉學博物館,任一麻醉醫師進入必會驚呼連連。

  此次會議讓筆者收穫滿滿,與會人士中除臨床醫師外也有許多工程師,包括 Medtronic、Masimo、Datex-Omeda等大廠,也有獨立創投的小公司工程師,在會中茶會、午晚宴上,多有交流,談呼吸道、談血循,可以說是跨領域的盛會。海報區很是熱鬧,從生理監控到大數據應有盡有,更有報告人攜帶尚在開發的器材供人把玩,筆者也帶了這次發表的下顎前置咬嘴,獲得熱烈詢問製作過程、3D列印心得、技轉、成本等。當然在風光明媚聖地亞哥舉辦也頗有幫助,一出飯店,就是停滿帆船的幽靜港口,可以讓人好好思考未來研究的方向。此次會議筆者單獨赴會雖略顯寂寞,但更有機會與世界各國人士交流,而非只限於臺灣或亞洲人的聚會,筆者深感本院投入醫療器材開發的人員不如其他院所,但這是重要且能獲利的領域,極需支持和鼓勵新血加入,本次與會的心得盼與同仁分享,令更多人能投入醫療器材開發。

會場窗外風光

論文海報張貼

大會利用Twitter及手機App公告事項、提醒議程及提供與會者提問和發表感想,不愧是科技人之聚會

筆者與醫學工程師Dr. Kyle Burk及猶他州立大學教授/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and Computing主編Dr. Joseph Orr合影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