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創新>寶貝的功夫鞋--舒式垂足鞋

<創新>寶貝的功夫鞋--舒式垂足鞋

護理部兒童加護病房 羅雅珍護理師

郭玲娟副護理長

羅美如護理師

羅琬真護理師

沈青青督導長

  臨床上「垂足症」是指足踝關節背曲動作變差,通常發生於陷入昏迷的重症傷患或長期臥病在床的患者,主要是患者的肢體缺乏活動,雙足因地心引力與人體肌肉張力而慢慢下垂所致,根據肌肉對踝關節的控制機轉,垂足可分為張力型及無力型。初期垂足症狀並不明顯,待病人疾病恢復下床活動時,可能會出現患腳以前足著地或足部拍擊地面的情形,有些病人並不自覺,故經常發生絆倒而造成危險;時間一久,任何一種垂足皆會引起關節攣縮而造成變形,嚴重時會有各種代償性步態出現,例如骨盆上揚、跨閾步態,日後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復健來恢復,甚至有的需要手術來進行矯正。

  住進兒童加護病房的急重症病童,其中(約3成)因疾病本身因素或治療需要使用深度鎮靜劑,造成病童活動受到限制無法自行活動,臨床上我們發現這類病童只要臥床超過3天以上(約8成)就會有垂足發生,剛開始症狀可能不明顯,但隨著臥床的時間增長,垂足的病徵會逐漸變明顯,所以當這類病童入院後即可預知將會有垂足的症狀發生。一般為了預防垂足發生,會提醒醫師會診復健科評估製作垂足板,但是健保給付垂足板條件:必須確定是意識昏迷,但病童剛入院接受治療醫師根本無法馬上判定病童的意識是無法恢復的;另一個條件甚至要有垂足徵狀出現才會製作,因此根本沒辦法在病童還未出現垂足時就先幫忙預防。

  目前此類病童一入院時,是靠護理人員每兩小時為病童翻身時協助活動肢體,僅能於平躺時利用棉被捲軸頂住床尾及病童足底以維持腳踝功能擺位,無法頂到床尾的病童則使用臥巢,缺點是支撐性不夠無法維持正確角度,導致效果不佳(見圖一)。等到病情穩定、復健科評估,符合條件製作垂足板,一般都已過了2周之後,此時有的病童垂足病徵已出現,而垂足板為了要有支撐性,使用的塑板材質很硬,雖然可用穿襪子或泡棉墊保護皮膚,但9成以上穿了垂足板15分鐘即造成足跟或皮膚發生壓紅、若未適當移除休息,同一點持續受壓、時間一久即產生壓瘡,嚴重的甚至傷到皮下層,家屬看到穿了垂足板會造成皮膚發紅後就會要求把它脫掉而不願意穿。因此我們想幫病童打造一雙能適當支托、達到預防垂足,材質柔軟又不易發生壓瘡的好鞋,讓病童可以盡早使用。

  我們觀察臨床上長期臥床的病童會使用減壓床墊或脂肪墊來保護骨突處預防壓瘡,反而使用垂足板的期間隔絕了病童的足跟受到減壓床墊的保護(見圖二),因此我們將此概念運用到垂足板上,找了廠商合作:依據垂足板為雛型以維持足踝正確功能位置、外衣則使用減壓材質包覆,並做成可調式以符合病童快速成長的階段,再墊上一塊減壓墊,最後黏上魔鬼氈即完成我們這雙「寶貝的功夫鞋--舒式垂足鞋」(見圖三)。

  臨床上可讓意識不清的病童在入院三天內即開始使用「舒式垂足鞋」,目前有3種尺寸,可根據病童腳型挑選合適大小,每穿2個小時休息1小時,我們發現連續穿2個小時下來皮膚仍不會發紅,且不用受擺位影響也兼顧到舒適性,這雙「舒式垂足鞋」能確實維持腳踝正確功能位置,另外可以根據病童不同腳型做些微的調整,增加包覆性,在材質上也考量到病童的舒適度,同時保護足部皮膚,可減少因常時間使用造成骨突處受壓發紅,預防壓瘡出現,家屬使用的意願提高,能達到預防垂足的發生,讓病情尚未恢復到可進行復健療程的病童達到初期預防垂足的效果,幫助日後復健訓練工作的進行,更幫助病童肌肉、關節的日常活動訓練,減少日後復建花費的時間,提高癒後關節活動力的恢復,提升照護品質。

 

圖一:利用棉被捲軸擺位預防垂足

圖二:垂足板反而隔絕足部皮膚受減壓床墊保護

圖三:寶貝的功夫鞋--舒式垂足鞋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