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醫教奉獻獎得獎感言

醫教奉獻獎得獎感言

勞工安全衛生室主任 周宜宏

  我非常榮幸能獲得這個重要的獎項與鼓勵,我要對審查委員會的所有委員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委員們對於教育的重視使我們有機會報告我們對榮民總醫院、陽明大學醫學院及國內或國際的醫療教育所作的努力。和各位老師、委員一樣,我們其實都投身醫療相關教育多年,所有的這些投入,當然也都需要部或科裡同儕們的協助,除了在醫療業務之外,總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才有辦法更精進的協助學生們,使得他們不論是專業上、學識上及為人處事上能夠有所獲益。基本上,不論任何的學習過程,我們都是從家人、老師們獲得了最多的身教及部份的言教,和所有的老師們一樣,我相信一個“醫師”,同時要作一個稱職的“醫生”及一個授業解惑的“老師”來指導學生或住院醫師,都相信這些工作是一種“天職”。我們都很幸運能夠進入臺灣的醫學院,得到很好的老師們的啟蒙,同時最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進入臺北榮民總醫院,這個充滿許多國內首屈一指、最優秀的老師們的大本營,在臨床醫學上我們獲得了入門開導,藉由老師們的身教,一言一行使我們獲得了許多啟示。在這長期的學習與教育過程中,我們被引導、鼓勵、也被良師們協助形塑而造就了我們目前的個體。被這些具有高度模範的老師們的成就所吸引與感召,我們被說服,認為也可能與他們一樣達成一定的教育使命。在過去38年來我們相處過的同事們在在都引導我們的成長,從于俊院長、張遵老師,一起相處多年的吳峻吉、楊建芳、蘇友吉、姜仁惠、王家槐、李仁杰、李子瑜、張政彥、鄧木火、刁翠美等等諸位主任,都不斷提供引導教育的方向。除了張遵老師在榮總作了多少年的部主任(1980.01~1993.10),對我們影響至深,隨後的張政彥主任(1993.11~1995.12, 1998.01~2016.01)也提供了甚多的教學經驗。于俊和張遵老師鼓勵我留在榮民總醫院並期望我能投入教學;張遵老師並替我引介葉思仲教授(Mt Sinai Medical Venter, NYC, NY),並由葉思仲教授引介Goldberg教授(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Philadelphia),使我能潛心進入超音波領域,這些日子伴隨著醫療服務與教學,我已經歷和相處過許多的學生,或我引以為傲,激勵我教學相長的專家們,例如羅世薰等。除了我在放射線學中的老師們,在其他領域中給我不少啟發的還有故院長鄒濟勳先生、前院長彭芳谷先生、李良雄先生、副院長雷永耀、李壽東、李建賢、連江豐及陳天雄、前陽明大學教長張心湜等,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在各種教育方式中提供我重要的線索。

  1992年以後,我連任二屆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秘書長及一屆理事長(1996, 1998),獲得機會努力協助訂立臺灣醫用超音波教育及訓練制度,同時在院內或國內/國際也舉辦不同形式的訓練課程或講習會,並使用前測、後測評估訓練成效,為了達成一般超音波及介入性超音波的操作訓練,也設計或發明不同的仿體以利學生們使用。自1985年至1995年在臨床醫學上寫“超音波每月一例”共有近百篇案例,由日常的檢查中製作錄影及光碟的動態教材達62片;製作放射線學相關教案107例,另與刁翠美主任等人編撰教科書中文3本及英文1本,都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另編體內各器官之掃描技術與測驗教材200餘套。自1985年起在臺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超音波接受訓練的本院各科及全國、國際代訓或實習的醫師超過800人,凡此皆促使我更求精進。

  1993年以後更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學生們被我及刁翠美主任所輔導,這些學生中現在有好多已成為非常優秀的主任及專家(如目前北榮教學部的楊盈盈科主任、眼科部鄺冬梅醫師、高榮小兒科盧文憲醫師),也持續提供他們的專業與師長的特質教育後進,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優秀的傳承。我們所帶過的學生們現在也面臨了與我們以前相似的挑戰,看著學生們的成長、茁壯、復為人師,我們也知道我們的未來與希望都在這個新的世代中,或傑出或努力的人才身上。看到了他們成長的歷程,身為這些幸運的老師們中的一員,我深覺最大的回饋就是我能成為一個能夠被同儕肯定且能相互鼓勵的老師。

  我認為在人類良好的品行中,“信任”與“尊重”是“良好的醫病關係”中最重要的要素。

  在21世紀的醫病關係中,病人儼然已成為船長,而醫療團隊只能作為領航員,當我們受到了醫學的不確定性的限制,而病人都要依此而作他自己的決定時,這種處境實在是很曖昧的!我們更需要建立一種充分的“信任”關係,並互相“尊重”,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保有我們專業的尊嚴。對於學生們,在任何環境中,我們都期待能有所突破;“突破”有賴幸運,但好奇、堅持、勇敢與合作,不可或缺;例如Cisplatin的發現就是自一個醫生(Barnett Rosenberg, 1965)對細菌(大腸桿菌)及電熔的好奇,竟從此改變我們對癌症治療的形式,一個表面上看似無目的的提問與觀察,可以導致一個變動中系列事件的連鎖效應!或改變我們走向一個不可預期的道路,而最後向病人帶來利益。我們的教育也應加強觀察與提問,而並非只是為固定(或已知)問題尋求解答。醫學在當今全世界都偏向管理(計劃)性醫療(managed care)的狀況下,教育的課程也應重新設計,將基礎教育、住院醫師訓練及繼續教育連貫,一氣呵成的接軌;在科學與效率下,以文學、倫理及文化豐潤其體質,而成就一個較完善的醫療及檢康照護體系。我們觀察到醫療也越來越團隊化,越趨向“生產線”式的執行方式,角色定位可能發生偏差,未來如何依據“指令” (或準則)照顧或醫治一個“個體”便不似古典的醫療模式的直接,這些都是未來的醫師們要面對的現實。

  在這次的醫學教育奉獻獎的評審中,我也看到幾位深受尊敬的老師們,包括婦產部的楊明智主任、急診部的侯重光主任及外科部的楊純豪主任,他們也都在醫學教育中具有卓越貢獻,能夠與他們一起報告自己的多年教學經歷,我感到非常榮幸,雖然能僥倖獲獎,但是我覺得他們也都值得分享這次被提名的光榮。在此特別感謝我的父母、兄姐和不曾讓我們過度擔心的三名子女,及與我一起共事多年的同事們,包括郭萬祐、許明輝、凌憬峰、邱宏仁、邱怡友、羅兆寶、李潤川、柯世琦、吳宏達、吳美翰、曾修山等諸位主任與老師,也因為他們的鼓勵及提名,我才有機會獲得青睞。

  醫學生命是無止盡的,而我對醫學教育的熱愛也將不會停止,將永遠和榮民總醫院的老師們一樣,奉獻所知及依據對教育的信仰與使命感,期待更好更強的新世代持續出現。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