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我國如何提升競爭力:讀「臺灣的兩面鏡子」讀後感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我國如何提升競爭力:讀「臺灣的兩面鏡子」讀後感

外科部實驗外科/身障重建中心研究員 王世仁

一、前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競爭力(competitiveness)已儼然是最重要的議題!個人需要競爭力,才能夠在職場出頭天;企業也需要競爭力,以便在商場上鴻圖大展;而國家更需要競爭力,才能夠在國際間舉足輕重。然而,什麼是競爭力呢?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所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1],將國家競爭力定義為:決定一個國家生產力層級(level of productivity) 的制度、政策和因素之組合;而生產力層級會關係到經濟繁榮和投資的報酬率,儼然是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驅動力!

國際間另一個著名的競爭力評比,就是瑞士國際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簡稱 IMD)所發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2],IMD年報中所分析國家競爭力的數據和政策,是評估一個國家如何創造和維持環境,使得其企業繼續產出更多價值和讓其人民更為繁華,而從經濟效能、政府效率、企業效率和基礎架構四個面向來著手分析。

我國不論在WEF或IMD的報告中,都有不錯的表現,例如WEF在2014-2015年的報告中指出,我國在其評比的144個國家中排名第14名,雖然比前一年度的評比退後了兩名。而IMD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中,我國2014年的排名也位居第13名,縱使是從2011、2012和2013的第6、7和11名滑落。

然而,根據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www.dgbas.gov.tw)以及世界銀行(data.worldbank.org/)的資料,所整理出我國、以色列與南韓從2000年到2013年的平均國民所得毛額(Gross National Income簡稱GNI)(圖一),其中我國的GNI從2005年起被韓國後來居上之後就一路落後。尤其很弔詭的是,以色列和南韓的競爭力被評比為遠落後於我國,例如在WEF 2014-2015年的報告中,南韓與以色列分別被評為第26與27名;而IMD最近的年報則將這兩個國家分別列在第26與24名。

也就是說,我國的競爭力在國際間的評比屬於前段班,但是,卻無法表現在與民眾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GNI上,因此,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為何我國只有高競爭力的虛名,而無法真正落實到社會的經濟價值?

 

二、專書摘要

「臺灣的兩面鏡子」的作者是近藤大介,可說是一名日本的記者、學者和觀察家,有多年在日本、中國和台灣的居住與採訪之經驗,從其觀察與體驗中提出了中國欠缺優質的服務、協調一致的團結精神和細膩的技術;再則,書中也點出日本少了責任感、年輕人的力量和廣闊的世界觀。

書中所提到中國的缺點,事實上也曾經是我國過去的影子,就像我們從前有被稱為晚娘般的車掌小姐;到公部門申請證件,也是會被推三阻四的;1987年的美國好萊塢電影「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中,主角在大雨中撐開雨傘卻開了花,也被揶揄說是台灣製造的。但是滄海桑田,我國現在已經是脫胎換骨,有品質優良的3C電子產品行銷全世界,還有執世界牛耳的晶圓加工技術等。但是,面臨中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的崛起,我國真的迫切需要加緊腳步來提升產業技術層次,才不會被趕上而在國際社會中逐漸消失匿跡[3-5]。

至於書中提到日本人口老化的問題,更是非常值得我國借鏡。日本在1970年進入65歲人口數大於7%的高齡化社會、1995年邁向65歲人口數大於14%的高齡社會,而在2006年走到了65歲人口數大於20%的超高齡社會[6],所以近藤先生在其書中提到日本有71歲高齡的馬術奧運選手,以及面臨著經濟衰退、高物價和通貨緊縮的問題,尤其現在的日本,幾乎是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從而便利超商和百貨公司都轉型來吸引銀髮族的買氣,咖啡廳、電影院和健身房也都是長者的天下,整個東京已儼然成為銀髮族的世界!尤其在講求輩分的日本社會,年長者把持著職位和資源,使得目前日本社會各行各業的主導者都是年紀超過50歲的人,也難怪日本銀行在2012年會提出日本經濟復活的關鍵在於老年人消費的論點!所以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只能拿到類似20幾年前的薪資待遇,甚至還會面臨著與退休的年長者來競爭工作機會,因此不太敢消費,更買不起房子和車子,而在書中被形容像是溫馴的草食性的動物。

我國方面,根據我國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我國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如圖二,臺灣已經在1994年邁向高齡化社會,預估在2018年與2026年分別進入高齡社會與超高齡社會[6],近藤先生筆下的東京現象和問題,即將是不久將來的台北景象,尤其,我國社會超高齡老化的速度可能會比日本還要快,所以我們絕對要提早因應,如拿破崙所述「以他人的經驗為經驗」,才是此書中日本這面鏡子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三、再談競爭力

在「臺灣的兩面鏡子」書中,近藤先生在2014年再度訪問台北,根據其先前的觀察與印象提出了我國的三個缺點,包括宣傳能力不足,不利於國際品牌;複製外來事物,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以及缺乏危機意識的島國和平癡呆症。其中第一與第二點與我國的競爭力息息相關,值得我們再深入討論。

1.宣傳能力不足,不利於國際品牌

近藤先生舉罕為外國人所知悉的木柵貓空茶,以及舉世聞名的鼎泰豐小籠包為例,鼓勵我國巧妙地宣傳來成為「亞洲品牌」!無獨有偶,先前國內有位長官亦曾提出說:「品牌行銷是砸錢的不歸路,不擅行銷台灣科技業未來要不要繼續打品牌戰,是一個大問號,宏碁、華碩3C產品、宏達電的手機產品並不差,但在市佔率卻打不過韓國三星等對手,問題不在技術而是行銷。」不一樣的是,近藤先生鼓勵我們要行銷品牌,而國內的長官卻南轅北轍地認為行銷不是我國的專長。

接著,不禁要問品牌真的只是行銷問題而已嗎?有分析報告[7]就指出鼎泰豐在國際化之前,也就像是一般臺灣的小吃一般,沒有平面或電視廣告的宣傳,靠的就是讓人垂涎三尺的精緻美味,而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打開知名度之後,則是仰賴中央廚房系統、教育訓練、建立標準作業程序、要求食材與服務品質的管理,而成就了舉世聞名的小籠包第一品牌。

再舉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為例,2011年10月14日,蘋果公司在正式發售的24小時後,就賣出了一百萬部iPhone 4S,有報導就指出,美國的手機使用者當中,在12.4%的人使用iPhone。如果沒有使用上的便利性、品質、酷炫的外觀和應有盡有的應用程式之配合,iPhone會持續在全世界風行嗎?

很明顯的對照組,就是我國的品牌手機大廠,該公司也砸了3.6億新台幣找著名的好萊塢影星代言,也請國內熱門的樂團拍廣告,但是卻無法阻止其市占率不斷地往下滑。事實上,我們先前的研究[8, 9]就指出我國的品牌手機大廠,在2010年到2012年手機專利訴訟中,竟無法用任何一筆自己公司的專利來反訴美國蘋果公司!縱使以時薪$1200聘用大律師還是無濟於事,最後都只能夠賠錢和解了事。這不正告訴我們品牌不單單只是行銷而已,更需要幕後的研發、創新、品質與管理的投入,才能夠造就成功的品牌。國內所謂的品牌大廠根本就沒有做好研發工作,尤其不懂得從專利資料庫來監控競爭對手的研發方向[8, 10],以致於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節節敗退。

所以,誠如近藤先生在「臺灣的兩面鏡子」書中提到的,我國是需要推品牌到國際市場,因為面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崛起,技術門檻低的代工即將會被這些國家所取代。而推展品牌時,扎實的研發工作絕對是必要的步驟,鼎泰豐和美國蘋果公司的成功,而我國品牌手機公司的血淋淋教訓,不正是最好的教材嗎?

2.複製外來事物,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

近藤先生在書中舉食物的例子,指出日本人具有優秀的改良創新能力,像是義大利麵、美國漢堡和中國拉麵傳到日本,分別被脫胎換骨成「和風明太子義大利麵」、「和風照燒肉豬肉堡」和「札幌味噌拉麵」,而讓原產國的國人驚為天人,甚至是膛乎其後!

脫胎換骨的能力所仰賴就是研發,所以看到這裡,不禁聯想到我國的研發效益問題,根據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was.most.gov.tw/WAS2/technology/AsTechnologyDataIndex.aspx)上所揭露的資訊,我國研發經費佔GDP 的比率,從2007年到2016年分別是2.47、2.68、2.84、2.80、2.90、2.95、3.00、3.00、3.04到3.16,雖然百分比值低於以色列與南韓,但卻是相當於美國的比重,更是高於英國與荷蘭。雖然我國研發經費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和金額不斷地增加,可是評估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的技術貿易比值(ratio of technological receipts to payments)卻都還是遠低於1(圖三),縱使近年來我國SCI論文數不斷地的上升(圖四),技術貿易比值也依然毫無起色。從圖三和圖四的趨勢來看,我國是有資源不斷地投入在作科研,而成果卻只是表現在大量的學術論文而已,我國的技術層次根本沒有絲毫的提昇,技術主要還是要從國外輸入!

針對圖三上所顯示我國低技術貿易比值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因為我國許多高科技係以代工為主,所以是必然的現象。可是,如同上述我國這些技術門檻低的產業勢必會被其他新興國家所取代,那我們的未來在哪裡?還有我們投入科研的成果又在哪裡了呢?2012年12月17~18日的全國科技會議中,國科會副主委也指出:台灣企業去年付給國外廠商專利權利金與商標費用高達58億美元,相當於1740億新台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博士直言:「這個數字以後還會持續擴大,現在完全看不到有什麼解決措施!」

事實上,我國長期來技術貿易比值低迷,並不是2012年全國科技會議的新發現,多年來數字早已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科學技術統計要覽》中,但是至今似乎都還提不出改善或解決之道?如果不能夠及時找出原因與擬訂出解決之道,勢必會侵襲我國很有限的資源。

針對我國科研效益成效不彰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如圖五優良研發規範(Good Research Practice,簡稱GRP)[11]的解決之道,指的是在研發之前/際一定要做好先前技藝檢索(尤其是專利檢索),不能漠視別人的專利,因為研發成果落入別人的權利範圍,那研發成果本身就是毫無價值可言;而有研發成果產出之際,在發表學術論文之前,則會先考慮將有用的成果申請專利保護,以便為研發成果購買保險或是取得將來到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的門票,而想要讓研發成果產出經濟價值,則一定要積極地做創新的擴散,畢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作法已經是過去式,好研究成果也是要懂得行銷[10]! 

相信我國發展至今,唯一的機會就是要仰賴研發能量所集中的學研界,能夠擔任起知識火車頭的角色,來提昇產業術技術層次、產出經濟效益與改善國人生活品質,很可惜的我們多次向學研界建議GRP,卻無法得到共鳴,在學研界中有影響力的先進們還是迷戀於論文發表,面對著我國技術貿易比值長期來持續低迷的現況,縱使是束手無策,還是不願意嘗試GRP的觀念與作法,真的是讓人汗顏與無奈。今天拜讀一位日本人觀點,卻命中要害似的寫到我國只會複製外來事物,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更的是感觸良多。

 

四、結語

在全球化的今天,無論個人、企業與國家都需要競爭力,才能夠在競爭的時代中立足!我國在國際著名的競爭力的評比報告中,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但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何以我國的競爭力無法落實到經濟效益?像是競爭力評比遜於臺灣的以色列和南韓,其平均國民所得毛額卻遠大於我國?因此近藤先生在「臺灣的兩面鏡子」所提到的兩面鏡子就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書裡的中國這面鏡子,就像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般,作者近藤先生所提到中國現況的林林種種,不正是台灣從前的影子嗎?所投射出的意涵就是,如果我國若不加緊腳步趕上先進國家,勢必會被中國取而代之。而日本則像白雪公主童話故事中的魔鏡,告訴我們現在的東京的景象與問題,即將是不久將來台北所必須面臨的議題,尤其我國社會老化速度比日本還要快,國家還沒有富裕的資源來處置提早的老化,更是要借鏡於日本的經驗,發展出適合於我國的模式。

最後要強調的是,「臺灣的兩面鏡子」的作者是近藤大介先生,以一名記者、學者和觀察家的角度,一針見血的提出了我國的缺點,像是宣傳能力不足,不利於國際品牌;複製外來事物,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其背後所代表的真正意涵,就是我國科研效益不彰的問題,就像是我國的手機品牌公司,根本就沒有扎實研發工作的配合,在手機專利訴訟大戰中,竟然無法以自己的專利來反訴競爭對手,以致於品牌效應只有曇花一現;而我國研發主要能量在學研界,卻只表現在論文的數量上,產業界要主要還是從國外引進技術,於是技術貿易比值長期低迷,當然是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從此專書的啟示,更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在太遲之前,唯有仰賴學研界扮演知識火車頭的角色,來提昇產業術技術層次、產出經濟效益與改善國人生活品質,才是我國唯一的機會。

 

五、參考文獻

  1. K. Schwab,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4–2015: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4.
  2.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
  3. 曾孝明, "台灣逐漸在國際社會中消失的質疑(上)," 科技報導, vol. 288, 2005.
  4. 曾孝明, "台灣逐漸在國際社會中消失的質疑(下)," 科技報導, vol. 289, 2006.
  5. 王世仁, "大學學歷的作業員,台勞台傭的日子還會遠嗎?," 科技報導, vol. 306, pp. 2-7, 2007.
  6.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 "全球人口老化之現況與趨勢," 臺灣經濟論衡, vol. 11, pp. 27-34, 2013.
  7. 朱佩玲, et al., "鼎泰豐發展的分析與建議," 逢甲大學2005.
  8. 王世仁, "解析蘋果公司的觸控手勢專利," 科技報導, vol. 8 月號, pp. 9-11, 2011.
  9. 王世仁, "智慧手機專利世紀大戰的省思," 科技報導, vol. 9月號, pp. 2-6, 2012.
  10. 安方璇, 智慧財產權觀念與實務. 台北: 全華圖書公司, 2012.
  11. 王世仁, EZ通識:智慧財產權. 台北: 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國科會成果由臺北榮民總醫院授權), 2007.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