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關於閱讀這件事

>>下載本文PDF檔<<
以下為純文字貼上

關於閱讀這件事

教學部契約醫務管理組員 楊于萱

去(2020)年12月的某個晚上,我拿著遙控器隨意在各頻道間選節目,一般來說我大概轉到電影台就會停下來,那天可能沒選到想看的電影,遙控器就一路按到緯來日本台,當時節目正在播《百圓妙商品老外好吃驚》,採訪的國家是芬蘭,主持人拿著許多日本神奇小物請外國朋友選,藉由妙商品對老外朋友的幫助,進而發掘各個國家的生活習慣,至今我已完全忘記節目裡介紹了哪些神奇小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芬蘭人的閱讀習慣。主持人在一個小學校園裡採訪,在芬蘭的小學裡,一群小學生可以不限姿勢、不限書目地閱讀,他們趴在地上、或躺在地上,書目也不限定於常規的教學內容,而是讓學生們自己選擇想看的任何書,換言之看小說或甚至是漫畫書都可以,節目組就拍到有一位小朋友正在看蜘蛛人的漫畫。老師說主要是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們享受閱讀的樂趣,給他們建立自由想像的空間,因為相較於成人以經驗分析世界,孩子則是以想像塑造世界。另外節目組也在芬蘭拍到了很特別的巴士─流動圖書館(Mobile Library),這些繽紛的彩繪巴士會定時定點沿途停靠,民眾可以隨時借閱,而且不僅可以借閱到圖書,還有一系列的雜誌、報紙和影像,所以即使你住在地廣人稀的鄉野,沒有圖書館,也可以與書籍零距離接觸。

看完了這檔節目,我不禁思考,閱讀帶給人的意義為何?每個人閱讀的目標為何?對於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而言,「閱讀並非為了辯駁,也不是為了輕信與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及權衡。」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一章提到,閱讀分成兩種(不包括為了娛樂而閱讀。)第一種為「取得資訊」而讀,第二種為「增進理解」而讀。第一種「取得資訊」可以讓你吸收新知,第二種「增進理解」讓你加強思考的強度,開始理解周遭事情生成的理由。每個人對於「閱讀」都有自己的目標,並享受其帶來的意義與樂趣,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去年12月底我參加了一場新書發表會,出版社邀請另外一位作家(A)與發表新書的作者本人(B)一起對話,談話過程中間接提到關於閱讀這件事,場景剛開始是這樣的,B提到當初他會離開有著固定收入的職場,是因為他不想再過著因為擔憂沒有錢,只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面的生活,所以就離開了那份穩定的工作,A針對這個話題,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提問B是否有考慮過搬離台北?A在多年前與先生兩人一起搬到台東去住,在台東的生活費很省,房租一個月500元,不需要為了龐大的生活開銷而苦惱錢的來源(當時全場驚呼房租500元這件事,但A說那是7年前的房價),A說既然B不想要因為錢而過得不開心,建議他可以考慮搬離開台北,B說其實他每天睜開眼就無時無刻想逃離現在的生活,因為覺得人生很痛苦,每天都在想他為何要活在這世界上,所以他喜歡閱讀,尤其是史地類的書,因為閱讀可以將他的思緒帶領到另外一個時空,讓他覺得自己不身在此時此刻,既可以逃離痛苦,也填補了他的白日夢,因此B喜歡待在文化最肥沃的地方(例如台北到處有誠品或獨立書店),認為自己無法離開台北,不過最後他也補充說自己也沒曾想過會有出版社找他出書,讓他下定決心離開職場,一夕之間多了一個作家的身分,所以或許某一天他會勇於接受挑戰,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搬離台北,但他現在只想耍任性到沒有存款、沒有存款後再去上班上到瘋掉一直循環下去,全場大笑。

聽完這番話之後,我才驚覺原來有人喜歡閱讀,不只是因為知識上的需求(取得資訊)或是好奇世界的運作(增進理解),而是因為閱讀可以暫時封閉自己和外界的往來,讓身心充電休養、恢復生息,才能重新面對殘酷的外在世界。那閱讀對我來說呢?閱讀帶給我兩種影響:一、從別人的想法去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知道自己是有選擇的,二、從別人的經驗中擷取智慧,藉此培養出同理心和觀察力,在洪蘭老師的著作《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中提到「經驗要靠時間去換取,而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去經歷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須透過閱讀去內化別人的經驗。同理心和應變能力這兩個溝通的基本條件,也要透過經驗去體會,更需要大量閱讀好的小說,透過故事情境產生同理心,因此在21世紀,孩子必須透過廣泛閱讀來增加他的觀察力,辨識能力和同理心,以強化應變能力。」

閱讀於我,是種治癒的力量,我很慶幸我的生活裡有它存在,在別人的故事裡,我定義我自己。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