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超音波暨乳房影像科

超音波暨乳房影像科簡介

一、歷任科主任姓名、任期及任內重要事蹟:
放射線部超音波科成立於1985年,由當時放射線部張遵主任進行擘劃;是時,共有三個檢查室,其中包含五個超音波掃描儀,包括Octoson(U.I., Australia), Rohe 5580(Rohe, France),DRF400(Diasonics, Milpita,  CA, USA),UM8(ATL, Bothell, WA, USA),Sonoline-1(Siemens, Germany),該科共有二名專科醫師,及四名技術人員。超音波檢查列為放射線部的檢查項目早在1976年由放射線部前主任于俊醫師引介入影像學之領域,為雙穩定型靜態掃描儀(Picker),1979年以後則開始使用Rohe5580,為灰階靜態掃描儀,伴有一線型即時性探頭,為國內最早的即時性超音波之一。Octoson則於1979年年底引介入國內,1980年初試機完成,為一台電腦複合型超音波儀。1981年放射線部一般診斷科主任吳峻吉醫師至美國維琴尼亞修習超音波,歸國後即兼理超音波檢查之業務,1984年專科醫師周宜宏前往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及美國費城傑弗遜大學醫院研習超音波診斷,歸國後於1985年九月受命主理超音波檢查之業務,為超音波科(實驗診斷科)之第一任科主任;周宜宏醫師接任該科科主任,2013年,是時超音波科改為超音波暨乳房影像科,周宜宏醫師續任科主任,2016年1月周宜宏醫師轉任勞工安全衛生室室主任,2016年02月01日邱宏仁副教授接任超音波暨乳房影像科科主任。超音波科於其任內的重要事蹟包括:
•國內最早將都卜勒檢查的概念用於腹部器官(1982年)。
•國內最早引進腹部檢查之彩色都卜勒超音波(1988年)。
•廣泛引入及推廣超音波導引之介入性檢查步驟,使介入性超音波成為本院重要之檢查工作項目。
二、本科傑出醫療技術或成就:
超音波導引經皮介入性步驟:本科在1979年首先使用超音波導引之腎臟穿刺及腹部腫瘤之生檢。隨後並於1981年應用即時性超音波導引做肝臟及其他腹內臟器腫瘤之生檢及肝膿瘍之引流術。1985年進行第一例超音波導引之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同年並以超音波導引作頸靜脈及鎖骨下靜脈之穿刺術。
腹部臟器之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及診斷:1982年首先應用ATL Mark V進行腹部血管之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及診斷。同時也是早期進行腹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檢查及腫瘤血管性之研究(1988年),於乳房之彩色都卜勒檢查亦於同年開始,為國內最早進行此項研究之機構。
拓展表淺器官之超音波檢查範疇:1980年首先於國內進行乳房Octoson之超音波檢查,隨後並利用即時性超音波於乳房病灶之檢查,1984年與本院骨科部合作進行骨骼肌肉系統之超音波研究。
國內最先嘗試應用全乳房自動化超音波於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1987, Labsonics)。 自1992年開始鑽研高解析超音波於骨骼肌肉系統之應用,並建立起高準確性之資料於肩關節病變,及腕關節病變,並將此技術推廣至全國骨科學及復健醫學界。1994年開始研究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於青光眼之研究,並利用此技術應用於診斷及追蹤頸動脈至海綿狀瘺管,並獲得良好成果。1995年起開始運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於周邊軟組織腫瘤之診斷並利用超音波導引作組織切片,並成功地取代大部分之手術切片及電腦斷層導引切片。之後更利用彩色杜卜勒超音波掃描軟組織腫瘤,並得到相當程度正確之術前診斷。1996年開始研究其他侵入性超音波於骨骼肌肉系統之應用,並獲得相當良好成果。2000年獲得國科會補助完成”旋轉環帶之鈣化性肌腱炎:以高解析度超音波及彩色杜卜勒超音波評估及治療” 計劃,並已刊登於知名之超音波醫學雜誌。2004年以 ” Diagnosis of Soft Tissue Masses: The Role of High-Resolution Ultrasonography” 於RSNA 年會展示,並獲” Certificate of Merit” 獎。”Color Doppler Utrasonography to Verify the Closure of Dural AV Fistulae After r-Knife Radiosurgery.” 獲2006年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學術論文獎第三名。於2006 RSNA 發表”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chwannoma and Neurofibroma in extremities and superficial body: The Role of High Resolution Ultrasonography” 學術論文,獲得好評。對於周邊淋巴瘤之超音波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超音波醫學雜誌(JUM)及世界超音波醫學雜誌(UMB)上。近來致力於軟組織腫瘤之電腦輔助診斷,並獲邀於「2006電腦輔助診斷國際研討會」發表初步研究成果。2007應用四維超音波於軟組織腫瘤介入性診療並發表成果於SCI之放射學雜誌,組織骨放射同仁小組,每月定期檢討運動傷害之磁振造影診斷,並與運動醫學科定期討論,以提升影像診斷率。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出版「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影像學」。2008應用超音波於週邊神經瘤之分辨,並發表於SCI之超音波醫學雜誌。2009將過去所研究之電腦輔助診斷軟組織腫瘤應用超音波影像檢查發表於SCI之雜誌。以拉曼光譜及紅內線光譜分析看旋轉環帶鈣化之成分分析並發表於SCI之Rheumatology雜誌。2010:於亞洋放射年會中舉辦「超音波於週邊神經之應用」研討及實際操作會議,獲得與會各國學員高度肯定。多次應邀於國際骨骼肌肉超音波會議擔任講師並指導操作。2013年起廣泛應用超音波導引疼痛控制,並得良好成果,隨後成立開放”超音波導引疼痛控制門診”置於放射線診療門診之中,並首創診斷後立即治療方式,頗受好評。
三、本科服務項目:
•嬰幼兒及成人顱內超音波掃描。
•甲狀腺及副甲狀腺之超音波掃描。
•顱外頸動動脈之超音波檢查。
•胸部及縱膈超音波掃描。
•乳房超音波掃描。
•肝臟之超音波掃描。
•膽囊之超音波掃描。
•膽道之超音波掃描。
•胰臟之超音波掃描。
•脾臟之超音波掃描。
•胃腸道之超音波掃描。
•腹腔之超音波掃描。
•腹膜後腔(泌尿系及腎上腺除外)。
•腎臟之超音波掃描。
•腎上腺之超音波掃描。
•輸尿管之超音波掃描。
•膀胱之超音波掃描。
•前列腺(攝護腺)及貯精囊之超音波掃描。
•陰囊之超音波檢查。
•陰莖之超音波檢查。
•婦科之超音波檢查。
•四肢之超音波檢查。
•經管腔超音波檢查,包括經食道,經尿道,經直腸,經陰道及經血管超音波等。
•都卜勒複合超音波及彩色都卜勒超音波之綜合應用。
•任何超音波導引之介入性步驟,包括抽吸,生檢,引流,定位等,腫瘤之經皮治療(如酒精注射、射頻治療等)。
•超音波導引疼痛控制。超音波導引增生治療
•MRI 或 CT融合導引超音波診療。
四、本科目前的專科醫師:
•邱宏仁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副教授)
•周宜宏醫師(陽明大學合聘教授,2017退休)
•賴亦貞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王信凱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兼任講師)
•林永慧醫師(陽明大學畢2019-7-1離職)
•王甄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兼任臨床助理教授)
•吳禕闓醫師
五、本科未來展望:
•提高超音波檢查之服務品質及範疇。
•開發超音波檢查之各種先進技術及超音波導引介入性步驟的應用範圍。
•開發超音波科之學術研究及教學範圍,使本院成為國內之首要超音波教學機構。
六、發展目標:
•建立高品質、高可信度、全方位、高廣度的超音波診斷中心。
•成立國內及亞洲區最具影響力的超音波教學中心。
七、發展計劃:
(一)短程(1-2年)-
•積極爭取專科醫師加入團隊,以配合檢查品質的提昇。
•擬訂超音波檢查技術之準則(guideline)。
•提昇技術人員之檢查品質,擬訂檢查的基本要求。
•增加技術人員及住院醫師或代訓醫師的教學時間,改善教學的質與量。
•儲備研究題目及方向,與院內的團隊更密切合作,以配合中程計劃。
•定明住院醫師及技術人員之閱片及筆試評量或訓練。
(二)中程(3-4年)-
•引進超音波對比劑,擴大其應用範圍,配合檢查品質及診斷價值的提昇,同時也增加研究內容。
•開發新的射頻治療內容,尤其於泌尿系、腎上腺、如果可能,則使用於攝護腺或乳房腫瘤。
•繼續儀器的汰舊換新,提昇介入性超音波的品質。
•提高超音波科論文發表的量與質。
•本科之專科醫師出國進修。
(三)長程(5年以上)-
•提昇本科的部定教職,希望能達教授二人、助理教授二人。
•科內人材充裕,完成或執行科主任論調制度。
•科內工作分配均勻,人盡其材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