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蜂螫了,怎麼辦?
蜂類螫傷可分為蜜蜂及胡蜂(俗稱虎頭蜂)螫傷。蜜蜂體表多細毛,身體較圓,胸腹間無明顯區隔,且膜翅較寬。至於胡蜂則體表光滑、胸腹部間較纖細。另外蜜蜂僅能攻擊一次,胡蜂則可行多次攻擊,亦是兩者間之差異。臺灣地區常見之蜜蜂包括西洋蜂及中國蜂;胡蜂則主要有黃腰胡蜂、黑腹胡蜂、黃腳胡蜂、臺灣大胡蜂、及臺灣姬胡蜂等。其中黃腰胡蜂(圖一)係最常出現於都市,築巢於低樹枝或屋簷下,及最常被消防隊摘除蜂窩之蜂種;黑腹胡蜂則係最兇惡之胡蜂。
無論是蜜蜂或胡蜂,腹部末端皆有一根連接毒囊可伸縮的刺針,在螫人後(特別是蜜蜂)可能斷裂。蜜蜂的毒素包括胜月太、組織胺及磷脂酵素等;至於胡蜂毒素則包括致死蛋白、磷脂酵素及鹼性蛋白等。蜂螫後可產生局部及全身性反應。局部症狀常見者如紅、腫、熱、痛(圖二),或局部瘀血及皮下壞死(圖三),這些症狀可持續數小時或更久,偶而並可能持續擴展。全身性反應則包括過敏及毒性兩類反應。其中過敏反應可致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暈眩、乃至心律不整、氣促、休克及死亡。過敏反應之發生率約0.15-3.9%,與蜂螫數量無關,因此即使一隻蜜蜂螫傷也可致死。至於毒性反應則與蜂的種類及數量有關,可產生嘔吐、頭痛、橫紋肌溶解、肝功能異常、溶血、腎衰竭、肺水腫、抽搐及死亡。一般蜜蜂約數百隻,胡蜂約20隻螫傷時,較易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
對於蜂螫的治療,主要為儘速去除螫針、局部冰敷、及使用止痛或抗組織胺藥物,以改善局部症狀。對於過敏性反應,可給予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等藥物;症狀嚴重時(如過敏性休克),應立即使用腎上腺素,並給予氧氣及必要之氣管插管治療。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者,除應補充足夠的水份及電解質外,亦應於必要時安排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術,以矯正嚴重之腎衰竭及溶血。一般患者如未產生過敏性休克或嚴重全身性毒性,預後應該都相當好。當然如能避免招蜂引蝶(如噴香水)或激怒蜂群,遇見蜂隻在附近盤旋時能儘速離開以避免蜂螫,方為防治之上策。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