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醫療新知

除了黑心食品   你有防範食器溶出的有毒物質嗎?

發佈日期:
發佈者:CT
類別:醫療新知
點閱數:1486

http://news.knowing.asia/news/76440e9e-5349-40ea-9ef1-ce426b7d142c

 

除了黑心食品   你有防範食器溶出的有毒物質嗎?

 

Knowing 新聞

余宗翰 2016-12-26 16:05


從台灣民眾的健康意識提高後,食安風暴每年一爆、數月一爆,搞得社會大眾人心惶惶。其實黑心食品這個主角還有一個重要配角 ─ 食品容器。大家都知道塑膠袋裝高熱食品會溶出塑料,影響健康,但除了塑料食器,還有其他材質也有健康疑慮,在民眾不知不覺中對大家的身體形成危害。

 

PVC、PC

 

PVC是聚氯乙烯,可做成各種塑化容器、軟管、仿橡膠,用途多元,而且抗酸抗鹼,也耐熱,儘管如此,做為食品容器仍有溶出塑化劑之虞。PC是聚乙烯,也就是塑膠袋的常用材質,較不耐酸,而抗熱範圍僅在90~130度之間。須注意的是,不是只有高熱會導致塑料溶出,酸與油脂都會造成溶出。

 

市面上的塑料食器如果有經過國家檢驗核准,其溶出量都在合理範圍內,但仍不宜遇熱/微波過久。專家建議最好將塑料食器裡的食材移至不鏽鋼、陶瓷食器中加熱為宜。另外,很多商家標榜的耐熱度僅代表在某溫度以下不會變形,不代表塑化劑不會溶出。

 

(圖片取自flickr)

 

 

這幾年社會大眾對鋁鍋的防範意識有所提高,懂得要少用鋁鍋,只是因為鋁鍋易加熱,仍是餐廳在熬湯時的愛用鍋具,所以外食族仍有機會攝取過量鋁離子。鋁鍋遇到高熱與酸性時會釋放出鋁離子,長期累積在體內有導致老年痴呆的可能性。

 

根據《自由時報》,北榮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國外研究顯示,用鋁製鍋具煮酸性的蕃茄會溶出3~5毫克的鋁離子,依歐盟每天每公斤1毫克鋁離子的容忍量,一個60公斤的人攝取5毫克的鋁離子對健康不會有顯著的影響。可怕的是,市售的鋁鍋未必採用標準的製程,加上鋁鍋上的磨損也會加劇鋁離子溶出,視情況可能會溶出超出歐盟標準兩三倍以上的鋁離子,造成健康風險。專家建議,對這方面有疑慮的民眾盡量避免使用鋁鍋,以不鏽鋼鍋取代。

 

不鏽鋼

 

不鏽鋼材質中必須含有一定量的錳或鎳才能達成防鏽的功能,因為錳有可能溶出造成神經、肝、腎病變,所以台灣依不鏽鋼的含錳量標準訂出各個材質編號,一般304系不鏽鋼其含錳量必須在2%以下,可用作餐具;而200系的不鏽鋼含錳量較高,不建議用為餐具。但根據《上下游》報導,政府雖有使用規範,卻對不配合的廠商卻無罰則。

 

根據《聯合報》,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吳焜裕教授提醒,不鏽鋼器具一般使用下溶出的重金屬元素相當低,不至於造成危害,怕就怕某些不肖業者添加過量的錳,加上鍋具的磨損與觸火高熱,還是有可能造成潛在的風險。專家建議,如果家裡的不鏽鋼器具未標明為何種編碼的材質,可以在器具中盛水靜置一段時間,再將水送驗,看是否有金屬溶出超標之虞。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奈米級包裝

 

今年關於食器有一個新的議題,就是奈米級食器與包裝。因為奈米科技的成熟,有些業者將1~100奈米(十億分之一米)大小的材料做成食器或包裝,如此可以提高強度,不易潮解或氧化。但如同近幾年PM2.5的爭議,很多人害怕奈米級食器或包裝溶出或遷移至環境中,傷害人體健康與造成環境汙染。

 

很不幸地,目前台灣還在研擬防制奈米級食器與包裝法規的階段,但根據《蘋果日報》,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說,目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奈米食器會傷身,且歐盟允許的奈米材質用於塑膠食器皆有做過風險評估,所以使用奈米鍋具的民眾不必太擔心。

 

根據《聯合報》導導,食藥署食品組長潘志寬表示,雖然奈米科技用於食品包裝與器具有較高的的耐熱性、阻隔性,但奈米材質仍有溶出或遷移的可能,食藥署推出「含奈米物質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申請作業指引」草案,未來業者不能隨意將奈米材質用於食材器具或包裝,要使用必須提出試驗申請,做好安全性評估。目前歐盟僅認可8種奈米物質可用於塑膠產品,包括2種二氧化矽、5種苯乙烯、碳黑、氮化鈦及高嶺土,其餘不得使用於食器與包裝上。

 

總結,在生活中最容易受到食器溶出物質危害的材質仍以塑料為主,身為外食族,盡量購買經過政府檢驗規範的食器所包裝的食品,且加熱/微波時間最好有所斟酌。

(首圖取自pixabay)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