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整合傳統與創新心血管手術的複合式手術室

 

    踏入本院心臟血管外科的辦公區, 就看到辦公室門外張貼著大大的電視劇海報照片,您會誤以為走錯路,跑進連續劇的拍攝工作室。仿照韓劇《仁醫》(又名Dr.Jin)、日劇《醫龍》海報照片中的俊男美女可真是貨真價實的本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而《醫龍》、《Dr.House》(有人譯成怪醫豪斯)、《Brain》等潔淨明亮、高科技的手術場景,除過年的9天年假,幾乎每天真實地在本院於去年12月13日才開始營運的「複合式手術室」內上演。

 

最前衛的手術室  超過60名病患受惠

辦公室的海報照片,從拍照到電腦合成,全都由本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一手包辦;複合式手術室也是由本院的心臟血管外科團隊所規劃。複合式手術室位於思源樓3樓,約92平方公尺,係由2間傳統開刀房及1間碎石室改建而成。目前本院共擁有標準複合式手術室1間,可容納高階、固定式X光設備,以及2間 迷你的複合式手術室2間,主要當成緊急狀態下使用,可放置可移動式的X光機。連同新器械的添購、空間的裝潰、開刀動線的設計等,共耗資近1億元,從開始營運迄今,共有60名以上的病患受惠。

 

複合式手術室的建構,本院不能算是全球或全臺的第一例。振興、臺中榮總、長庚、臺大都有類似的設備;在歐美國家的有些醫學中心,不僅心臟血管外科設有複合式手術室,連神經外科也擁有這樣的設備。一家醫學中心內有2、3間的複合式手術室散布在不同科內,不算少見。「國內的複合式手術室多使用在心臟血管外科手術,其實,不少國內的神經外科醫師也很想擁有這樣的先進設備。」施俊哲主任指出。

 

在新穎的複合式手術室中,除需要無菌規格較一般手術室更嚴格、無塵的落塵量測試標準提高到一般手術室的10倍,因為是全新的心臟手術技術模式,大大減少病患多次轉運的次數,所使用的治療、診斷器械當然也是最先進的。

 

不但有最新的數位心血管攝影X機,於6秒內完成360度旋轉攝影,可即時進行3D影像重組,並減少病人因為心跳、呼吸而造成假影現象,依照比較清晰的影像畫面,開刀醫師可做最精準的判斷,還可透過視訊及即時影像傳輸,進行遠距醫療及教學。

    過去醫療團隊要進行血管腔內手術,要上思源樓4樓,向心臟內科借移動室的X光機,這種C型手臂X光機,所能提供的影像功能及解析度有限,影像呈現比較平面,人體是立體,醫師依據平面的影像來判讀病灶位置,難免會有所限制。過去,他經常早上向心臟內科借機器,下午手術完成後,還要親自再送回去,雖然很耗費人力及時間,但甘之如飴。

心導管、複雜性心臟手術 畢其功於一役

依據健保局統計資料,1997年心導管的總使用次數為10385人次,2005年增加到70259人次。這9年來成長率為576.54%,年平均成長率為27%。從2005年以來迄今,心導管的檢查及治療,每年也都呈現著高度的成長。國內曾有研究報告指出,高科技醫療儀器中,心導管檢查及治療是使用次數成長最快速的醫療項目,同時也是造成醫療費用上漲原因之一。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醫療觀光護照」,心血管治療被列為臺灣醫療5項明星推廣手術之一,其他 分別是顱顏重建、活體肝臟移植、人工生殖技術、關節置換術。

 

雖說血管腔內術式的使用越來越普及,技術的進步,甚至可替代部分心臟血管外科手術,但要完全取代,仍需再精進血管腔內術式科技。過去在進行心導管血管腔內檢查時,發現有複雜性心臟病,除心導管外,還需借助心臟外科手術。以往經驗是,在導管室完成心導管後,再送到手術室,由導管室將病患推到手術室,不僅增加病患手術的時間,也增加感染風險,以及提高病患麻醉劑、顯影劑、輻射線暴露的劑量。複合式手術室就是為降低這些風險,而想出來的解決辦法,醫療團隊可在固定空間內,同時完成血管腔內及心臟外科手術。

 

另外,心導管腔內技術早已被列為冠狀動脈標準診斷工具。心導管為侵入性手術,醫療團隊會從病人大腿鼠蹊部的股動脈或手臂橈動脈穿刺,導管進入到檢查或治療部位,如冠狀動脈、主動脈等,並配合顯影劑注射及X光照攝影,取得血管腔內影像。因此,病人可能會因對顯影劑過敏,或導管穿破血管壁導致動脈剝離,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據統計,併發症發生率約1%。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就需要進行緊急開刀處置,像這樣結合導管室和心臟外科手術室的複合式手術室,可在最短時間內,馬上處理手術可能會產生的風險,無形中也提高手術安全性。

 

心血管腔內技術心臟血管外科醫師也行

主動脈瓣膜支架,胸、腹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支架微創手術、頸動脈周邊血管手術等屬複雜性心臟血管手術,本院1年可收治200名胸、腹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支架微創手術胸、腹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支架微創手術病人,1年完成2000人次的頸動脈等周邊血管手術。

 

這些病人以過去外科手術治療,傷口長,讓人看膽顫驚心,手術時間漫長,麻 醉劑量高,讓人很不放心。「現在的外科手術要求傷口小、開刀房潔淨、開刀房內的影像傳輸清晰、醫療團隊開刀操作速度要快而精準、手術時間短,手術安全性高。」施俊哲主任說。捨棄傳統開胸、開腹動大刀手術,進行微創手術,就不會在病人的身上留下大疤痕,非不得已才採用傳統的開刀手術,再合併血管腔內支架置放。

 

除心臟血管外科傳統手術,施主任醫療團隊中每位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都曾接受過血管腔內微創術式的訓練。從去年12月到今年初,本院複合式手術室所手術的60多名病人,以主動脈剝離的病人居多;其他為複雜性周邊動脈狹窄的病人,如腎動脈、頸動脈、下肢動脈等。施俊哲主任說,過去周邊動脈狹窄的病人,因血管阻塞、不通,可能會面臨到截肢、死亡的窘境,利用血管腔內進行氣球擴張術、置放支架,都可降低截肢、死亡的機率。

心血管腔內技術、微創 最短時間內救回多條人命

去年12月13日第1位在本院複合式手術室手術的病人,是施主任的一名B型治療一年後再併發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心肌梗塞、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的51歲男性病人。主動脈剝離的高死亡率,被公認為治療心血管疾病最大的挑戰之一。主動脈剝離可分為A及B型,A型的剝離部位靠心臟近端,致死率高達5到10%;B型為主動脈末端、遠離心臟的部位,部分B型主動脈剝離,演變成A型。

 

過去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只能處理高風險的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且要經過多次開心手術才能完成;B型則以藥物控制為主,若合併有其他併發症,即需外科手術或置放人工支架腔內術式。利用複合式手術室的設備,幫A型主動脈剝離患者施行緊急開刀,病人可降低10%的死亡率。

施教授幫51歲病人在複合式手術室內利用血管攝影及心導管找出病灶,完成主動脈支架置放及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捨棄傳統開心手術。A型主動脈剝離病患接受傳統緊急術式,5-10年可能又會面臨到因剩餘的B型主動脈剝離擴張需就醫的窘境。

 

還有一位70歲的符先生,今年2月15日因為9.7公分的腹部主動脈瘤破裂,需要緊急開刀,傳統手術要5到8小時,一般手術房進行微創要4到5小時,在複合式手術室內進行微創手術,3小時就完成手術。在今年2月春節期間,醫療團隊已經成功挽回4位因腹部主動脈瘤破裂需要緊急處置的生命。以往動脈瘤破裂緊急的死亡率高達5成以上;發現有動脈瘤、尚未破裂的病人,可經由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動脈瘤就會自行萎縮,手術風險性亦明顯下降。

 

一直以來,本院的主動脈瘤治療總是有口皆碑,施俊哲主任榮膺社團法人台灣動脈瘤關懷協會理事長,社團法人台灣動脈瘤關懷協會由病人、家屬、醫護人員組成,會員數已超過兩百人。施主任表示,「歡迎任何關心主動脈瘤的民眾加入。」

 

精湛手術技巧加上新穎手術室 國內外醫師前來取經

「有好東西做出了成績,人家會反過來學習。」施俊哲主任說。動脈瘤破裂、主動脈剝離等複雜性的心臟手術,都是困難度高、高死亡率的手術。施主任的醫療團隊也因此是受到國外內專科醫師的矚目。2006年本院送一位年輕醫師到澳洲學習這些心臟血管的複雜性腔內複合式手術;去年底,3名澳洲醫師反過來蒞臨本院,觀摩開刀的技巧;今年5月,二名泰國的專科醫師亦至本院接受訓練。

 

在住院醫師時代,曾經白天看老師開刀,晚上睡覺時夢境中仍重複白天手術的進行。施俊哲主任提醒後進,在剎那間做對的事,病人就從鬼門關回來。他於住院醫師第2年輪到心臟血管外科學習,手術很多、很累,但手術具挑戰性,也因住院醫師期間接觸許多同儕較少接觸困難手術,練就了他一身的好刀功、好膽識。

 

目前本院的心臟血管外科醫療團隊共有8名主治醫師、5名專科護理師、2名行政人員、多位專業護理人員。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