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李秋陽醫師)
跛行這個名詞是由拉丁文衍生而來,意思等同於跛腳"to limp",運動走路時患肢不舒服嚴重時疼痛無法施力,休息幾分鐘後就自動緩解。主要原因是因為供給肌肉的血液和氧氣無法滿足周邊肌肉組織新陳代謝需要。
跛行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是動脈粥狀硬化,其次有急性下肢缺血病變(如血管外傷、動脈剝離、心率不整或急性心肌梗塞造成栓子移位) 、麥角中毒、動脈管纖維病變、血管、炎川崎氏病症急血管經痙攣等。
周邊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有抽菸、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超過70歲族群等;這些危險因子易造成動脈血管粥狀硬化,與腦血管、心臟血管疾病的成因相似。周邊動脈疾病的盛行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具有上述危險因子者,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盛行率,也較70歲以上無危險因子族群較易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美國Framingham Heart 團隊對381人持續38年追蹤,導致間歇性跛行的首要危險因子是糖尿病,其次是高血壓、抽菸、高血脂。長期暴露在這些危險因子下易造成動脈血管粥狀硬化,導致腦血管、心臟血管疾病機率上升。
美國Partners program 對70歲以上老人或50-69歲抽菸或罹患糖尿病者共7000人進行研究發現,罹患周邊動脈疾病佔總數29% ,13%病患僅罹患周邊動脈疾病,16%周邊動脈疾病病患同時罹患心臟血管疾病,11%病患有跛行症狀。足踝-臂動脈壓比值小於0.9則認定為周邊動脈疾病:足踝-臂動脈壓比值愈小表示血管阻塞愈嚴重,臨床上跛行徵候表現也愈嚴重。
2005年美國ACC/AHA對50歲以上罹患周邊動脈疾病患者的臨床表徵分析,發現無症狀病患占20-50% 、無典型下肢疼痛佔40-50%、間歇性跛行者佔10-35%、嚴重缺血症狀佔1-2%。 ACC/AHA又發現病患出現跛行徵狀後五年內,跛行持續穩定者佔70-80%、惡化者佔10- 20%、嚴重下肢缺血者佔1-2%。其中嚴重下肢缺血病患中約有四分一死於心血疾病、四分一需截肢。
間歇跛行不是每個罹患周邊動脈疾患者一定出現的臨床症狀;但是患者表現出間歇跛行時,不僅確定罹患周邊動脈疾病,同時可能罹患腦血管、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遠高於一般民眾。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