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牙周病科

牙周病科提供以下治療服務。

  1. 牙周病治療
  2. 牙周再生手術
  3. 牙周整型手術
  4. 軟組織增進術
  5. 牙冠增長手術
  6. 齒槽嵴保存術
  7. 引導骨再生手術
  8. 側方開窗上顎竇增高手術
  9. 植牙手術
  10. 工植牙周圍軟組織增厚手術---游離牙齦移植術
  11. 放置迷你骨釘與骨板

牙周病治療

成牙周病的主因是細菌的堆積,如果每日沒有徹底清除牙面上的細菌,長期累積在齒齦交界處,會造成牙齦發炎,牙周囊袋形成以及牙周骨質破壞,牙齒周圍因地基流失,牙齒也就鬆動了。

牙周病的治療,主要是清除細菌及牙結石,因口內隨時有細菌的存在及繁殖,需要病患先自己持久的維持口腔清潔,包括使用牙刷及牙線徹底的清潔牙面。牙周病科醫師的治療先採取非手術性方式,如超音波洗牙,深部刮除牙結石,必要時甚至需要牙周手術治療。牙周手術治療主要是將牙齦切開,做牙根表面的徹底清潔,如果牙齒周圍有骨破壞,也有可能放置骨粉及再生膜,以達到骨充填,增加牙齒的支持構造。

 

 

 

 

 

 

 

 

 

照片說明:因牙結石堆積導致牙肉紅腫,經牙周治療後牙肉恢復健康。 

▲ TOP


牙周再生手術

 

牙周再生手術的原理,是利用再生膜,置入牙齦及齒槽骨間,此膜片可以讓形成牙周組織的細胞長入,在牙根表面產生新的牙周附連及新齒槽骨形成,進而恢復牙周健康及增加牙齒穩定度。在進行牙周再生手術前,需先進行第一階段的非手術性治療 (牙結石清除及牙根面整平術)後再進行評估,才可決定是否適合施行再生手術。
 

目前臨床應用的再生膜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人工合成材料或為取自動物的膠原蛋白,而再生膜的材質分為不可吸收及可吸收兩種,不可吸收之再生膜,於手術後約四至六週須再次手術將再生膜取出;可吸收再生膜,置入後可慢慢被人體吸收。牙周再生手術除了在骨缺損處放置再生膜外,一般會再置入一些骨移植材料以填補骨缺損。

  
 照片說明: 骨缺損處經骨粉及再生膜填補後,X光片有明顯骨充填

▲ TOP


牙周整型手術

當牙齦退縮,牙根露出,牙齒看起來很長,會造成美觀的問題,牙齒也會對冷熱敏感,可以考慮以牙齦移植、翻瓣手術或組織再生技術來覆蓋裸露的牙根。當拔牙造成牙床骨凹陷,可以墊上移植的軟組織或是使用骨粉及再生膜來重建缺陷的牙床骨。有些人笑的時候,上牙的牙齦露出很多,或者牙肉的位置高低不齊,可以用簡單的牙齦整形手術讓牙齦和牙齒的相關位置變的協調又美麗。

 
照片說明:牙齦萎縮處經軟組織移植後,原本暴露的牙根重新被覆蓋。 

▲ TOP


軟組織增進術

當拔牙後牙床吸收塌陷,可能會有鄰近牙不易清潔,或有美觀上的問題。軟組織增進術可自上顎腭側取得結締組織移植體,填補於塌陷的牙嵴,除改善牙嵴外形,也使假牙看起來和諧自然

   

照片說明: 前牙區經軟組織增進術後,假牙看起來較美觀和諧。

照片說明: 後牙區經軟組織增進術後,固定牙橋底下更易於清潔。

 

▲ TOP


牙冠增長手術

 

當牙齒斷裂至牙齦內,牙齒蛀洞太深延伸至牙齦內難以填補或是剩下牙齒的結構露出牙齦外太少無法做牙套,則可以考慮以牙冠增長術切去部分的牙齦,磨去部分的齒槽骨,使缺損的牙齒露在牙齦之外,以利蛀洞填補或是牙套的製作。此外,有些病患在上顎前牙區域,笑時看到很多的牙齦,牙冠看起來很短,或者是牙齦位置高高低低,局部牙冠的長度不一致,也可以利用此手術方法來增長牙冠長度,使左右相鄰牙齒的牙冠長度及牙齦位置協調一致。

 

臨床上並非所有斷裂或是有缺損的牙齒皆可用牙冠增長手術來處理,有些牙齒的缺損深入牙齦太多,要切太多的牙齦會損失牙齒太多的支持組織,術後牙齒看起來也會較長,此時可能考慮合併矯正治療將缺損的結構拉出一些再做牙冠增長手術。也有可能因為牙齒破壞太厲害難以修復,將牙齒拔除。

 
照片說明: 因牙齒高度不足,無法製作牙套。經牙冠增長術後,有足夠齒質高度可製作牙套。 

▲ TOP


齒槽嵴保存術

牙齒拔除後,牙床骨頭將會隨時間漸進地吸收萎縮,此為人體自然生理現象。如果未來有植牙的治療計畫,該位置牙床有足夠骨量將會是成功植牙之必要條件。

在醫師評估判斷下,此拔牙後牙床吸收現象若有使未來植牙更困難甚至不可行的顧慮,可在拔牙的同時進行「齒槽嵴保存術」,將有減少牙床骨吸收的效果,有利於後續植牙的進行。

照片說明: 因齒槽骨破壞嚴重,無法植牙。經齒槽嵴保存術後,植入植體,重建咬合功能。

▲ TOP


導骨再生手術

齒槽骨嵴塌陷,導致預定植牙處的骨量不足,患者於植牙前或植牙同時進行引導骨再生手術,以促進骨生成及重建骨外形。

照片說明: 術前牙嵴寬度僅2-3毫米,術後骨寬度增加可成功植牙。

▲ TOP


側方開窗上顎竇增高手術

上顎後牙區常因上顎竇的位置導致骨脊高度不足,可利用側方開窗技術,將移植骨填充至上顎竇以增加骨脊高度,後續得以放置適當長度之植體。

照片說明: 後牙區骨嵴高度不足,經側方開窗上顎竇增高術後,得以種植理想長度植體。

▲ TOP


植牙手術

人工植牙乃是在局部或全口缺牙區植入螺絲釘狀的人工牙根,然後即可在人工牙根上製作假牙。

 

哪些人不適合植牙?

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癌症、血液及全身免疫系統疾病且病情未受控制者、或正接受化學或放射線治療的病患、孕婦,皆不適合植牙。

若牙床骨已嚴重吸收,骨質疏鬆會影響植體的穩定性,繼而降低植牙的成功率。

 

人工植牙的優缺點

人工植牙的最大優點,就是在植體上做假牙,不傷及鄰近真牙。另外對於全口缺牙的患者,人工植牙藉由螺絲,將假牙固定在植體上,可提高假牙的穩定性,繼而增進咀嚼、言語功能,並可恢復美觀。但是人工植牙必須在手術中完成,治療費用較高,療程較長。

 

人工植牙之療程為何?需時多久?

植牙治療由術前的檢查至植牙手術,再到最後假牙的製作,整個療程需9至15個月的時間,其療程如下:

1.術前的口腔及X光檢查及口內的評估

2.術前的潔牙訓練

3.植牙手術

 

植牙手術最常用的是兩階段式之植牙系統,病患需接受兩次手術。第一階段植入人工牙根,經過數月骨的癒合,再做第二階段手術,將橋基體(似真牙之牙冠部分)接在人工牙根上,再根據此橋基體製作假牙。

 

人工植牙之可能併發症有哪些?

植牙手術後可能會有手術區或顏面的腫脹及疼痛現象。手術導致的併發症有流血、顏面淤青、術後感染。若因患者本身骨質及骨量不佳時,較短之人工牙根可能因受力而鬆脫,最後需要移除。另外,有些極少發生之併發症,包括嘴唇、舌及顏面麻痺、過敏反應、骨折、鼻竇炎、異物吞入等。

 

人工植牙的維護

和真牙一樣,植體需小心維護,包括每日在家依醫師指示使用牙刷、牙線及其他輔助工具來清潔牙齒和人工植牙。

  

▲ TOP


人工植牙周圍軟組織增厚手術---游離牙齦移植術

若病患植牙區域的牙齦厚度太薄或是角質化牙齦寬度不足,可以同時合併游離牙齦移植術,通常自上顎腭側取自體牙齦移植體,以縫線將移植牙齦固定於植牙周圍區域,癒合後可增厚軟組織的豐隆度,並增加角化牙齦寬度,有助於植牙周圍的清潔與維護。

照片說明: 經游離牙齦移植術後,植牙周圍角化牙齦寬度增加,有助於病患清潔。

▲ TOP 


放置迷你骨釘與骨板

傳統的矯正治療常常以後牙、鄰近穩定的牙或是口外矯正裝置充當矯正錨定(不動的支撐點)來排列牙齒。然而有些病患牙齒缺失,牙齒因罹患牙周病支持組織不夠或是成年矯正病患不方便配戴口外矯正裝置,矯正的錨定不足會影響矯正的效果、時間與穩定性。目前臨床技術發展出將迷你骨釘或骨板鎖入骨中,提供矯正時額外的錨定,提高了矯正的方便性與效力,甚至有些病患牙齒排列問題不嚴重,用骨釘或骨板輔助做局部矯正治療,而不需全口配戴矯正裝置,病患在維護口腔清潔上較容易,矯正治療也可達到不錯的效果。

 

迷你骨釘和骨板的放置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將黏膜切開,以骨鑽鑽洞,即可鎖入骨釘,或以2-4根骨釘將骨板鎖住。矯正治療期間,病患除了清潔牙齒,也要清潔露出黏膜的迷你骨釘或骨板,才不會產生感染的現象。等矯正治療結束後,迷你骨釘可以直接以螺絲起子轉出。迷你骨板則需再次的切開黏膜,鬆掉骨釘,才能拆卸之。

 
 

照片說明: 放置迷你骨釘或骨板輔助矯正治療。

▲ TOP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