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 榮總人 牙根齲齒
齲齒就是蛀牙,一般發生在牙冠,牙根齲齒是發生在牙根的蛀牙。牙根原本埋在骨頭內,隨著年齡增加,由於牙週病作用,牙齦萎縮後,讓部份牙根暴露在口中,如果沒刷乾淨,就會產生牙根部蛀牙。由於平均壽命的延長及追求保存牙齒的概念,使牙齒存留口腔中的時間增長,發生牙根齲齒的機會也增多。
與牙冠齲齒一樣,牙根齲齒為牙菌斑內的細菌代謝醣類產生酸,使牙根的無機礦物質遭溶解破壞所致。牙根齲齒通常起始於牙骨質、牙釉質交界處或者是補綴物邊緣,由一個或多個病灶漸漸擴大而融合為一,向四周延伸比向牙髓方向快,故多呈寬而淺的病灶。
牙根齲齒不治療,有的會形成環狀齲齒,最後導致牙冠斷裂。但有些牙根齲齒在未形成窩洞前,因環境改變,不但齲齒停止惡化,甚至可逆行再礦化,只留下顏色較深的區域。
牙根齲齒的預防
預防勝於治療,很適合牙根齲齒。
預防牙根齲齒可分牙科專業、增強牙根本身抵抗力、飲食控制、牙菌斑移除及去除藥物副作用等幾方面來著手。
牙科專業方面,牙醫師在治療時應時時留意:穩住現有的牙周狀況,有助預防牙根齲齒。在牙周病的治療上避免切除牙齦;牙冠、牙橋邊緣的位置與密合。局部活動義齒避免造成支柱牙(abutment)食物的堆積。
增強牙根本身抵抗力方面可使用牙根塗氟,飲水加氟,使用模拖(tray)及氟膠,氟一方面干擾牙菌斑形成,一方面使牙根表面再礦化,增強對酸蝕的抵抗力,是預防牙根齲齒最重要的方法。
飲食控制方面,主要需避免甜食及含糖食物。由於吃點心往往是老年人幾十年的習慣,不全是生理所需,一下子拿掉,需考慮老年人的心理衝擊,可以不含糖的點心取代外,也可在吃完後即進行口腔清潔工作;某些乳製品如乳酪可以中和導致齲齒的酸,可鼓勵高齲齒率患者採用。
牙菌斑移除方面,牙醫師往往會著重那個方法效果最好,但對老年患者,好操作比有效更重要,依不同患者狀況使用不同的牙菌斑移除方案。例如牙線是很好的牙菌斑清潔工具,但對手腳比較不靈活的人很難學會,牙間刷、電動牙刷或超音波牙刷為合適的工具。
某些藥物會造成口乾的副作用,如會抑制唾液腺分泌功能的副交感神經作用的藥物,可向開處方的醫師反應有口乾的現像。
-----------------------------------------------------------------------------------------------------
2009/06 榮總學訊 顳顎關節症患者之治療
顳顎關節症(TMD: temporomandibular jaw disorders)
顳顎關節症指的是與顳顎關節臨近相關的組織結構不適產生的症狀。與顳顎關節臨近相關的組織結構有 (1)切削及研磨食物的牙齒、(2) 提供咀嚼力量來源的咀嚼肌肉群、(3) 限制下顎運動方向及範圍的顳顎關節及 (4) 發出指令引起下顎之咀嚼運動的神經系統。
顳顎關節症非單一症狀,而是一堆問題的集合,通常會痛,顳顎關節區域痛或控制咀嚼的肌肉痛,對多數人而言不是嚴重問題所產生的徵兆,只是短暫週期現象,屬功能性問題,不是結構性問題,不處理休息幾天自己也會好;然而會有少數患者,演變成長期嚴重的健康問題。流行病學的統計調查顯示只有3~4%的人們會到門診尋求治療。在尋求治療的患者中,女性與男性比率為5:1,但實際罹患顳顎關節症的比例,女性與男性機率是相等的或女性稍高。
偏差功能導致各組成系統可能出現之症候
1. 牙齒方面: 齒冠磨耗,齒頸部契形凹陷發生,齒頸部刷耗、蝕耗,牙齒破折,牙尖斷裂、牙齒酸軟,牙齒高度動搖
2. 咀嚼肌肉群: 肌肉張力,急性、慢性疼痛,肌肉因疲勞導致痙攣、疼痛,因不協調肌肉收縮導致張嘴、閉嘴偏移,張嘴受限,牙關緊咬
3. 顳顎關節: 疼痛、彈響、爆裂聲
偏差功能導致牙齒變化多為不可逆;肌肉部份若只是偶發性,休息幾天就好,如果長期使用過度的肌肉疲勞,會很難好。
顳顎關節症之可能成因
1. 顎口腔系統之休憩關係被剝奪,導致咀嚼肌群肌肉休息不足,引起疲勞,在正常功能下易受傷。
2. 壓力: 壓力發生時,引起肌肉緊繃,肌肉血液循環不良,堆積代謝廢物,引發肌肉症狀。
3. 口腔異常功能,如緊閉嘴唇、咬牙切齒、咬指甲、咬異物、咬唇吸頰。
4. 不良頭頸部姿勢如接電話、打電腦時歪頭斜頸,看電視時手撐下巴,經常低頭沉思,或頸部前傾姿勢。
5. 嚴重外傷,導致骨折,disc 受損,關節、韌帶損傷撕裂。
6. 不良咬合如前牙開咬、第二類不良咬合深咬,經常不自覺緊閉嘴唇及牙齒,導致肌肉及關節負荷過重。
7. 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但比例不高。退化性關節炎好發的部位依序為手關節、膝關節、髖關節;風溼性關節炎好發於小關節,常致關節變形。顳顎關節都不是好發之所在。
顎口腔系統含蓋眾組織器官共同運作,若系統運作時不平衡,使系統中牙齒、咀嚼肌群、顳顎關節及神經系統,出現協調及適應不良,無法正常舒適進行功能,便會由較弱的部份先出現問題。肌肉肌筋膜疼痛( myofascial pain), 是最常見的顳顎關節症,推論是多數人較弱的一環。
顳顎關節症之治療原則
顳顎關節症之治療原則主要有二: 保守與可回復
1. 保守性(conservative):
由於患者很少是器官退化病變,多半只是暫時、可逆的功能失調,治療的方法越簡單越好,例如移除、避免可疑致病因素,休息、熱敷、按摩,藥物只需止痛藥,靜待身體自然復原即可。毋需對臉部、下顎與關節做侵入性的檢查與治療。
2. 可回復性(reversible:)
不要輕易永久不可逆的改變下顎或牙齒的結構與位置,使用有效且暫時的方法緩解疼痛與肌肉痙攣。要有緩解顳顎關節症,而不是治癒顳顎關節症的概念。
顳顎關節症之治療方法
1. 自我認知:
認知顎口腔系統休憩關係之重要性,及顳顎關節症致病原因來自咀嚼肌群無足夠之休息且過度使用,隨時檢視口腔行為並改正之,阻斷不良習慣,足夠睡眠,適當休息及運動,讓顎口腔系統處於穩定及平衡狀況。
2. 自我訓練:
吃軟性食物,熱敷、冰敷,改正不良頭頸部姿勢,勿開口太大及減少下顎運動次數,減少咀嚼肌群及顳顎關節負擔,按摩咀嚼肌群及顳顎關節區,訓練放鬆肌肉及學習處理壓力。
3. 藥物治療:
此為治標,可獲短暫減少症狀。止痛劑如Acetaminophen,Salicylate,Aspirin;非類固醇消炎劑 (NSAIDs) 如Sulindac,Tolmetin Sodium,Ibuprofen,Naproxen,Fenoprofen;抗發炎劑;類固醇類;抗焦慮劑: Diazepam;肌肉鬆馳劑如Mephenesin,Metaxalone;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
以上藥物都有人使用,其實對多數患者而言,只要止痛劑或非類固醇消炎劑(NSAIDs)就可以。
4. 物理治療:
有熱敷、冷敷、超音波、超音波透析、離子透析、電流刺激、經皮電刺激、針灸及雷射治療等眾多選擇。
5. 咬合板治療
咬合板治療之主要目的是為阻斷口腔不良習慣,藉由中心咬合接觸或犬齒保護式咬合來減輕顳顎關節及咀嚼肌群之負擔,獲得足夠休息,多數患者僅需短暫使用,避免造成永久性咬合改變,如使用後症狀反加劇應緊速回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