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衛生福利部季刊-第33期2022.06

轉自衛生福利部季刊-第33期2022.06(文字撰寫|林松嫣)

http://www.mohwpaper.tw/adv3/maz33/utx08x.asp

戴著口罩也掩蓋不了那親切的笑容,臺灣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創立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臺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30多年來為罕見疾病奔走,先後促使臺北榮總設立「罕見疾病聯合門診」、「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使臺灣罕病醫療快速躍進,其團隊更展現世界級的研究量能、治療成效,近年更致力於推廣新生兒全基因定序檢測,希望讓精準醫療更完善。

醫護家庭出身 住院醫師被罕病震撼教育
談起踏上從醫之路,牛道明開玩笑地說「是被逼的」,由於父親是醫師、母親是護理師,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就給他一個隨著父親腳步從醫的期待,在完成高雄醫學院的學業之後,1989 年他參加臺北榮總的考試,第一個選擇就是小兒科,順利考上之後,父母親也相當支持,後來即便其他科別也通知錄取,他也下定決心要投身小兒科。

在住院醫師訓練時期,牛道明遇上了改變他執業生涯的病人,那是一位患有同合子高膽固醇血症的小朋友。他回憶,10分鐘前還在問診,還在找小朋友罹病原因,沒想到轉身離開後,突然聽到病房在喊急救,一回頭就發現他冠狀動脈阻塞,不久就辭世。他說,當時還是個小菜鳥,面對這樣一個罕病病童如此突然的離世,其實帶給他極大的震撼,「原來有一群這樣的病人,因為太少見了,而沒能及早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當臺北榮總開出罕見疾病的醫師缺時,他便抓準開缺機會,邁進了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之路。


赴美進修受啟發 回臺成立先天及代謝疾病關懷之友協會
牛道明醫師從醫生涯中寫下不少個第一,其中包含成立了臺灣第一個罕見疾病病友組織「苯酮尿症協會」。他說,1996年在美國杜克大學進修時,看到一位專門治療苯酮尿症的名醫理查德・科赫(Richard Koch)在電視上宣導,苯酮尿症患者成年後若沒有持續控制,會出現永久性的神經損傷或精神疾病,特別是女性患者將生出患有嚴重智力障礙和先天性異常的孩子,呼籲當時6歲後就停止治療者能盡速回醫院接受治療。

牛道明表示,當時聽到這段演說真的很感慨,即使在幼童時期接受妥善治療的病人,如果在成年後不好好繼續控制,還是可能會生出更嚴重、先天畸形的孩子。「當醫生的初衷應該是要幫社會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大的問題」。因此他起心動念,希望成立一個協會,藉由協會和病友間的凝聚力來好好追蹤這群病人,不要讓他們成為迷失的羔羊,臺灣第一個罕病病友組織「苯酮尿症協會」就此誕生,後續為了擴大至其他各類疾病病友,協會於2001年正式改名為「先天及代謝疾病關懷之友協會」。


視病猶親 創立罕見疾病聯合門診
回想1998年在臺北榮總創立罕見疾病聯合門診的過程,牛道明指出,罕見疾病病人常同時會有多重器官上的問題,可能是心臟、腎臟、肝臟,也可能有精神或智力的障礙,過去這些病人必須要跑一個又一個門診,「我覺得這樣病人與家屬都會很累,而且我們也會不清楚其他科別專家的想法,醫師之間沒有互動其實對病人不好」,於是便萌生成立聯合門診的想法。
牛道明(圖右)於罕病聯合教學門診進行看診,給予病人及家屬親切協助。牛道明(圖右)於罕病聯合教學門診進行看診,給予病人及家屬親切協助。

牛道明表示,「當時找不到空間、到處去借,而且大部分醫師來協助是一毛錢都沒有的,要感謝臺北榮總有這群熱心的醫師,願意花時間來共同建立聯合門診。」最初,所有參與的醫師就擠在一個小診間裡、共用一台電腦,到現在變成比較寬敞的診間,有投影設備可以一起討論。目前的聯合門診更結合營養師、心理師、遺傳諮詢師及社工師,提供病人與家屬完整的諮詢與照護。

追求卓越 寫下多個醫療界的「第一」
牛道明於2011年成立亞洲第一個「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安全優質醫療環境,不僅有罕病患者專屬治療病床,更針對罕見疾病患者開放夜間、假日治療服務,讓病人可以兼顧生活與治療,目前每年於罕見疾病治療中心進行治療之病患約有4,000多人次。

有了完整的研究治療中心,牛道明更與團隊努力研究藥物型苯酮尿症病童的治療,讓接受治療的病童平均智商高達97分,大幅領先國內外其他醫療團隊平均為70多分的水準,治療成效世界第一,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美國神經醫學一流期刊(Archives of Neurology),並於國際醫療間獲得極高的評價,優異的治療成效創下驚人的世界紀錄。

牛道明也與其團隊建立起高效率的嬰兒型龐貝氏症確診方法。他說,在臺北榮總一名新生兒只要篩檢出現龐貝氏症陽性,只需6個小時就可以得到正確診斷及治療,讓病童的平均治療時間提早到出生10天之內,較國際間醫療中心需要22天才能開始治療的時間更為提早,病童的癒後情形也有極大的差距。

另外,牛道明的團隊也率先發現臺灣法布瑞氏症發生率世界第一,其研究發現臺灣好發的法布瑞氏症突變點位,會導致成年人的心臟肥大及病變,將此疾病視為臺灣一項重要的健康議題;之後團隊所發表的多項法布瑞氏症重要研究,除獲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肯定外,甚至顛覆全世界對於心臟型法布瑞氏症的認知,改寫目前世界上的治療準則。在臨床及學術上卓越的成就,讓牛道明團隊於2020年以「獨步全球-法布瑞氏症研究治療中心」獲頒SNQ國家品質標章金獎的殊榮。


結合精準與智慧醫療 推動全基因檢測
牛道明致力於推廣臺灣新生兒篩檢,近年更推動全基因定序檢測。他解釋,臺北榮總現在不只是把基因定序出來,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非常好的全基因自動分析系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分析出結果,除了找出隱藏的疾病之外,還可分析體質對哪些藥物會產生嚴重副作用,「如果可以及早知道,除了能避免嚴重副作用的產生,還能精準用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與基因相關的發展與應用越來越多元,牛道明指出,這一套全基因自動分析系統未來還會套用人工智慧(AI),結合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藉由人工智慧學習、不斷地自動更新,運用新資訊進行基因的再分析,讓每個人對自己的基因更加了解,未來醫師診察、治療時都能有效參考運用,充分達到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2014 年牛道明受邀受邀至布拉格法布瑞氏症專家會議做專題演講。2014 年牛道明受邀受邀至布拉格法布瑞氏症專家會議做專題演講。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