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新生兒科相關衛教
:::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衛教資料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節錄整理

 

腸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春、夏季及初秋流行。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腸病毒生存,以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 腸病毒常見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腸病毒可以感染大人與小孩,隨著 年齡增長,症狀愈不明顯,有些感染者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也有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但是具有傳染力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的發生率約為 26-50/100,000,據研究顯示於流行期對所有新生兒做病毒培養之陽性率為12.8%。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病例約佔所有兒童腸病毒感染病例的10%。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的常見病毒型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B型病毒,其中以伊科6、9、11、19、30型,克沙奇B1-B5型病毒較為常見。

 

壹、傳染途徑

腸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例如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咳嗽或打噴嚏、飛沫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

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210天,平均約35。發病前數天在喉嚨及糞便都有病毒存在,此時即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糞便排出病毒,時間可達8 12 週之久

新生兒的腸病毒傳染可能發生在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有文獻報告發現母體的垂直傳染(包括經胎盤感染或生產時經產道感染)機率可達57%。就新生兒發病時間來看,若新生兒1-14 天大時出現症狀,可為周產期的感染。

傳染途徑

說明

 

經胎盤感染

(先天性感染)

腸病毒可以通過胎盤屏障感染胎兒。新生兒若是在子宮內受感染,通常發生在懷孕晚期,臨床症狀多在出生後48 小時內發生。母親受感染必須經過5-7 天的時間,才能產生足夠的IgG 通過胎盤。新生兒體內IgG濃度的多寡會直接影響新生兒的發病程度,故若於出生3-7天大發病的新生兒,因母親抗體量的不足,常會出現較嚴重感染。至於在懷孕前期、中期是否會發生子宮內感染,則較不明確。

生產時

經產道感染

生產過程中,胎兒可能因接觸到已感染腸病毒的母親之血液、產道分泌物、糞便等而受到感染。

 

產後感染

 

產後新生兒可能因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口咽分泌物或糞便而感染腸病毒,也可經飛沫、間接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之途徑感染腸病毒。

 

貳、臨床表現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從輕微的發燒到致命的多重器官衰竭皆可見。統計上感染腸病毒的新生兒有80%無症狀,20%有發燒、嗜睡等症狀而需要住院。常見的症狀整理如下表:

 

系統或器官

症狀、主要臨床表現

非特異性症狀

發燒、躁動不安、倦怠、食慾不振、非特異性斑疹或斑丘疹

呼吸道

咽峽炎(herpangina)、咽炎、氣管支氣管炎、肺炎、鼻分泌物、咳嗽、呼吸暫停、呼吸急促、喘鳴、呻吟聲、鼻翼煽動等。

腸胃道

嘔吐、腹脹、腹瀉、急性胰臟炎、腎上腺出血、壞死性腸炎等。

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

發燒、食慾不振、倦怠、肝脾腫大、凝血功能病變、血小板低下、貧血、腹脹、躁動不安、皮疹、肌肉張力低下、腹瀉、嘔吐、抽搐、黃疸、呼吸窘迫、呼吸暫停、心跳過快、休克、微血管回填時間延長、濔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皮膚出血斑點、瘀血、紫斑、大理石斑、腸道出血等。

肝臟:

肝炎

黃疸、肝功能指數上升。

可發展為猛爆性肝炎、急性肝細胞壞死,除肝功能指數及LDH顯著上升與高黃疸外,會出現急性肝衰竭及凝血功能異常。(台灣學者對肝壞死合併凝血功能異常採用之定義為:AST高於正常值上限的3 倍加上血小板低於100,000/L。)

心臟:

心肌炎

暫時性心雜音、心音微弱、脈搏微弱、發紺、心跳過快、心律不整、心臟肥大、心室收縮功能不全、低血壓、鬱血性心衰竭、肺水腫、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休克。心肌鈣蛋白(Troponin-I)與心電圖檢查異常。新生兒因感染腸病毒導致心肌炎之死亡率約30~50%,常發生在發病後ㄧ週左右,例如克沙奇 B 型病毒感染。

中樞神經:

腦膜炎、腦炎、腦膜腦炎

躁動不安、食慾不振、前囟門膨出、抽搐、意識改變、局部神經學症狀。

腦脊髓液分析顯示白血球增加(主要為淋巴球),蛋白質濃度可能上升、葡萄糖濃度可偏低或在正常值內,且無細菌被培養出來。

當感染侵犯重要器官導致功能不足,則稱為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如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心肌炎、肝炎合併凝血功能異常、腦炎、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猝死、胰臟炎、壞死性腸炎等。臨床上當新生兒出現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或多重器官衰竭等敗血症徵象,若排除細菌等其他常見病原感染時,需高度懷疑為新生兒腸病毒感染個案。

 

參、檢驗方法

病毒分離是標準檢驗方法,檢體來源包括咽喉拭子、糞便或肛門拭子、脊髓液或水泡內滲出液及臟器等臨床檢體。

 

肆、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之治療

(1)支持性療法: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以支持療法為主。對輕症者,給予水份與營養支持、觀察病情變化,即可自行恢復。

(2)免疫球蛋白:治療效果尚無定論。因新生兒之臨床表現與兒童期感染不盡相同,以心肌炎、肝炎合併凝血功能異常、腦炎、敗血症等為常見重症表現,建議此時可考慮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其他少見的腸病毒重症表現,如肺炎併呼吸衰竭、胰臟炎及壞死性腸炎,如已確定為腸病毒感染,亦可考慮使用,但文獻上並無經驗或證據顯示具有療效。治療建議劑量為 1 gm/kg ,靜脈滴注 12 小時一次,必要時可重複再給予一次。

(3)抗病毒藥物:尚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伍、預後

大多數受腸病毒感染的新生兒皆能完全復原。發燒約在三到五天左右緩解,而其他症狀約在四到七天內改善。根據文獻統計整體死亡率約為0-42%,容易造成死亡或嚴重併發症的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早產、母親生產時有病毒感染相關症狀、新生兒在出生一週內產生感染症狀,以及缺乏特定血清型相關抗體,這亦顯示接近生產時的產前感染比起產後感染,有較高的危險性。發生感染時的症狀嚴重程度亦和死亡率相關,有敗血症、心肌炎、肝炎及凝血功能病變皆和較高的死亡率有關。另一些證據顯示特定的血清型會較嚴重,如克沙奇B4 型病毒與伊科11型病毒有較高致死率,但克沙奇B5 型病毒則較不會造成死亡。

 

陸、預防

一、 遠離病源

     預防之道首重避免接觸感染者及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二、 哺餵母乳

     一般新生兒及嬰兒應多餵食母乳(無急性腸病毒感染之虞時 ),以提高抵抗力。

三、 孕產婦感染腸病毒時

不需要考慮停止懷孕。當產婦得到腸病毒感染時,可推知其新生兒亦無該型腸病毒抗體,可能併發高死亡率的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故產婦於產前14 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產婦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緩解前,在醫療院所內應與新生兒隔離,不採母嬰同室,也不宜接觸新生兒

四、哺乳媽媽疑似感染腸病毒時

哺乳媽媽如有不適或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症狀時,建議應先就醫並徵詢醫師建議後,再決定是否哺餵母乳。

 

國內目前對於母親感染腸病毒時母乳哺育建議

一、疾病管制署

哺乳的媽媽如有不適或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症狀時,建議應先就醫並徵詢醫師建議後,再決定是否哺餵母乳。若要哺餵母乳,考量感染腸病毒的媽媽可能透過接觸時傳染給嬰兒,因此建議不要親餵,可將母奶裝在奶瓶,並於集乳時注意手部衛生,再請健康的家人協助餵奶。

http://www.cdc.gov.tw/antirumorinfo.aspx?treeid=5784355BFD011A1C&nowtreeid=620C434DA44379D8&tid=B04108A5AE3310AE

二、台灣兒科醫學會

孕婦得到腸病毒感染時,可推知其小孩也沒有該型腸病毒的抗體,而三個月以下嬰兒得到腸病毒的時候,可能併發高死亡率的新生兒敗血症。除了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腸病毒之外,母奶曾被證實可能含有腸病毒。學會建議嬰兒未滿三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停止哺餵母乳,直至疾病康復為止http://www.pediatr.org.tw/member/bedside_info.asp?id=7

 

柒、預防腸病毒感染消毒注意事項

(1)建議使用濃度為 500ppm 漂白水,配置方法如下: 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80-100cc,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攪拌均勻,於 24小時內使用。

(2)如遭病童口鼻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 1000ppm 漂白水擦拭(取20cc市售家庭用漂白水加入 1 公升之自來水)。

(2)外線、紫外線殺菌燈、氯及煮沸等方法均能有效殺滅腸病毒,衣物等物品可使用沸水浸泡或曝曬等消毒方式。

(3)酒精為乾式洗手液常見的主要殺菌成分、乙醚、氯仿、酚 類(如:來舒)等常見消毒劑對腸病毒殺滅效果不佳,請避免 使用。

若您想知道更多腸病毒的資訊,可逕洽當地衛生局或至疾病管制署網站查詢(http://www.cdc.gov.tw),或利用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專線:1922。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