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兒童腎病症候群

兒童腎病症候群

黃治綱. 王馨慧


「小明是一位5歲大的弟弟,過去沒有特別病史。最近一個禮拜,媽媽發現小明尿尿時的泡泡特別多,雙眼皮變得有些不明顯,好像有點眼皮浮腫,小腿皮膚覺得有些緊繃感覺。雖然小明自己並沒有感覺特別不舒服,活力食慾也都正常,但媽媽還是帶他來到小兒科求診。身體檢查發現除眼皮跟下肢有點腫脹,尿液常規檢查發現尿蛋白高達三價。再進一步抽血檢查後發現,小明的血中白蛋白遠低於標準值,且有明顯膽固醇上升。兒科醫師告訴小明媽媽,這是「腎病症候群」,建議住院治療。住院後小瑞接受3天靜脈白蛋白補充,且開始類固醇脈衝治療。小明的眼皮與下肢水腫在治療後明顯改善,複驗尿液分析檢查也顯示尿中蛋白逐漸下降。幾天後小明順利出院,並繼續服用口服類固醇控制腎病症候群,並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前言
腎病症候群是腎絲球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定義為有嚴重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超過3.5克、或單次小便尿蛋白與肌酐酸的比值大於3,或每小時每單位體表面積尿蛋白大於40毫克),常合併有低白蛋白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及水腫。在小於16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中,大概每10萬個就有1到3個小朋友會得到腎病症候群,若未接受治療,最嚴重可能致死。幸運的是,八成以上兒童的腎病症候群對類固醇治療有良好反應,其中又以微小腎病變最為常見。

成因
腎病症候群分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除前面所提到的微小腎病變,還有局部巢狀腎絲球硬化、腎膈細胞增生腎病變等。次發性腎病症候群,亦即因其他全身性疾病而引發的症狀,如紅斑性狼瘡、過敏性紫斑、B型肝炎、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及瘧疾,都有可能造成次發性腎病症候群。在不同年齡層,造成腎病症候群常見病因也不太一樣。1歲以下主要為先天性腎病症候群,1到10歲90%為原發性腎病症候群,10歲以上原發性腎病症候群則佔50%。


診斷
大多數的病人可根據臨床症狀及實驗數據做鑑別診斷,但少數困難案例或症狀較為嚴重者,需進一步做腎臟切片送病理檢查來幫助診斷。一般建議:如果腎病症候群發作年齡小於1歲或大於8歲、血壓偏高、血液檢查補體過低、腎功能異常、持續血尿或對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者,需考慮做腎臟切片病理檢查。

臨床表現
在腎病症候群急性發作期,蛋白大量流失,體內的水分流失到血管外的第三體腔,造成水腫;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低血容性休克。為控制腎臟發炎及補充白蛋白,通常會建議住院由靜脈補充白蛋白,並接受類固醇脈衝治療,在尿蛋白改善之後可改為口服類固醇出院持續追蹤治療。前面提到的最常見的微小腎病變95%對於類固醇都有良好的反應,當蛋白尿控制後類固醇可逐漸減量;若腎病症候群沒有復發,甚至有機會停藥。若對類固醇反應不好或頻繁復發,建議找兒童腎臟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並考慮使用其他免疫調節藥物治療。

結論
腎病症候群雖然不像流行感冒一樣普遍,案例仍偶有耳聞。大多腎病症候群的小朋友治療反應良好,家長不需太過緊張,只要配合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不要隨意停藥,定期追蹤,對小朋友長期健康來說,才是最大福利。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