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骨肉癌
前言:
惡性骨肉癌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在1970年代之前緣後相當的差,截肢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然而,自從1976年開始使用[新輔助性化學治療],存活率已大為提高。
目前以新輔助性化學治療後,將腫瘤做廣泛性切除與肢體重建,再加上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已成為標準方法。
機率:
骨肉癌是青少年與兒童最常好發在骨頭的原發性惡性腫瘤。
一般而言,男性發生的機會較女生高一些;好發的年齡集中在10至25歲,而有部分患者集中在60至80歲。
在台灣,一年約有五十位新病例產生。自1980年至2008年,已有269位骨肉癌患者在台北榮總診斷與治療。
腫瘤位置:
最常見的位置是在膝蓋附近,包括遠端股骨與近端脛骨;其次為近端肱骨(肩膀)。
一般發生在中軸骨附近,包括骨盆、脊椎與肩胛骨等,機會較低(約6%);中軸骨的腫瘤,離重要的神經血管較近,且較易合併肺部的轉移,所以一般而言預後較差一些。
症狀:
疼痛、尤其是在運動與夜間休息時,是最常見的症狀。但這種症状相當的不具有特異性,所以一般常一開始被誤認為生長痛或肌肉拉傷,而耽誤了診斷與治療。甚至在我們台灣,有約一半的病患在診斷之前接受了推拿、針灸的治療;根據我們在2010年發表在英國的研究,這些病患會較容易產生肺部的轉移與局部腫瘤的再復發。所以我們會強烈的建議病患不可接受這樣的民俗療法。
結論:
骨肉瘤的治療須要密切的醫療團隊合作,包括腫瘤內科醫師、小兒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骨骼病理科醫師及專門的腫瘤骨科醫師的全力配合下,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目標。隨著化學醫療的進步及目前肢體保留手術的成功率日益提高,對病患及家屬的衝擊也得以降到最低,對醫病雙方而言都是一大福音。
以上資料摘錄自 中華民國骨肉癌關懷協會 Taiwan Osteosarcoma Caring Association
最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