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跳到主要內容
:::
:::

沒肝可移植? 先養肝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進修/專題報導】

  這幾年來,器官捐贈風氣並未完全打開,器官來源有限,台北榮民總醫院積極進行的「養肝計畫」,也許可為活肝移植患者增加些許「生」機。

  「養肝」,顧名思義,就是把肝臟養大。台北榮總移植外科醫師劉君恕表示,1989年澳洲完成父親捐肝給兒子的全球首例活肝移植手術,隔年日本京都大學隨即跟進,當時在長庚醫院北院區任職的陳肇隆也投入這個領域,進而開啟活肝移植一頁蓬勃璀璨的發展史。

  劉君恕強調,活肝移植是項相當精密的外科手術,取下的活體肝臟大小,攸關手術成敗。一般說來,從捐贈者身上取下的活體肝臟愈大,移植到受贈者身上的成功率也愈高,但這又涉及捐受雙方的體型大小,並無絕對標準。

  經過這十幾年來的不斷嘗試,移植醫學界已逐漸掌握活肝移植的成功訣竅,那就是捐贈者捐出活體肝臟後,其所剩餘的肝臟至少應佔原有肝臟的35%以上;至於受贈者接受的活體肝臟,則要佔其全身體重的1%以上,否則捐受雙方都將面臨手術失敗而死亡的風險。

  由上述原則不難發現,如果捐贈者的體型較壯碩,活肝移植手術的成功率較高;相反的,如果捐贈者體型較瘦弱,活肝移植手術的成功率則相對較低。

  問題是,肝臟移植往往迫在眉梢,加上符合人類組織抗原配對而適合捐肝的家屬可遇不可求,在在增加透過活肝移植來救人的難度,台北榮總因而決定啟動「養肝計畫」,期能把捐贈者的肝臟快速養大,增加活體肝臟移植的成功率。

  劉君恕表示,肝臟約佔體重的2~2.5%,捐出的活體肝臟最好佔受贈者體重的1%以上。以此推算,如果讓捐贈者在兩個月內長胖5公斤,肝臟會隨之長大100~125公克,可拿來捐贈的部分,則在50公克上下,多少有助於提升活肝移植成功率。

  決定「養肝」後,劉君恕和營養師隨即擬妥一套「養肝」策略。增胖前,先測肝功能及肝體積,並設定增加的重量值,接下來每天的飯量增加半倍至一倍。飲食內容則以米飯及不帶皮的雞胸肉為主,並做些走路、騎腳踏車等不太消耗熱量的和緩運動,每兩周再量次體重。

  劉君恕解釋,多吃白肉及米飯,少碰油脂食物,為的是不讓多長出來的肝臟為病態性脂肪肝,派不上用場。為此,台北榮總營養部主任章樂綺強調,補充熱量的同時,應力求飲食清淡,烹調以少煎炸、多煮滷清蒸為主。

  不久前,他們為一名24歲、164公分高的女性捐贈者執行「養肝」策略,三個月下來,體重由50公斤增至56公斤,肝臟則由1026公克增至1212公克,長胖了6公斤,肝臟也增加186公克,超出預期甚多。受此鼓舞,劉君恕打算再接再厲,讓更多有意捐肝救人的捐贈者進入「養肝計畫」,逐日將肝臟養大,捐肝救人。

  目前擔任高雄長庚醫院院長的陳肇隆認為,「養肝」確是個不錯的點子,但不管肝臟養大養小,捐贈者的安全性,永遠是活肝移植最重要的考量,「千萬不能讓捐贈者成為病人!」

  陳肇隆說,捐贈者養胖後,體重增加,剩餘肝臟的生理代謝容積也隨之變大,如何照護好這些肝臟,絕對是個重要課題。在此一前提下,這些年來,他所率領的移植團隊已完成251例活肝移植個案,受贈者1年存活率96%、5年存活率94%,都是全球最高紀錄。

  萬一捐贈者的肝臟太小了,「養肝」又緩不濟急,那該怎麼辦?陳肇隆認為仍有克服之道,雙肝移植就是其一。他就曾碰到兩次,一次是受贈的父親體型壯碩,只好由兩名體重約40公斤的女兒各捐出一部分肝臟來移植;另一次則是個胖胖的婦女,分別由妹妹及女兒各捐一部分肝臟來活命。但他強調,這是不得已的選擇,畢竟多一個捐贈者,就多一分風險。

養肝捐肝 不見得人人行

  在捐贈器官來源有限的大環境下,活體肝臟移植已逐漸成為肝硬化及肝癌患者活命的另一契機,但基於手術風險及成本效益,並不見得所有人都能養肝、捐肝來救人。

  台北榮民總醫院移植外科醫師劉君恕指出,在眾多養肝、捐肝的條件中,意願是首要選擇,如果當事人沒有捐肝的意願,一切都免談。一旦跨過意願這個門檻,才能繼續要求當事人的BMI(身體質量指數)應小於22、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史、年齡必須小於50歲且不能有脂肪肝。

  劉君恕解釋,捐贈者的BMI值太高的話,將沒有太多的「空間」來增胖,養肝幅度有限。若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病史,在增胖養肝過程中,風險大增,不符安全原則。至於增胖前已有脂肪肝的人,即便養出再大的肝來,也難派上用場。

  經過這一年多來的臨床操作,劉君恕認為,捐贈者增胖前可以捐出的肝臟重量,應佔受贈者體重的0.7~0.9%,如此才能在增胖後捐出足夠的肝臟,增加移植成功率。

最後更新:

回到最上